延续澳门人的味道 「何伯」马拉盏!

如果你想在新桥区寻找缅甸式的马拉盏,相信不少街坊都能为你指路,但你若要问起店名,想必大部分人都答不上来,只亲切地称他为「哦,嗰间卖东南亚嘢的」。「卖东南亚嘢的」原名叫「南华贸易行」,位于义字街一带的热闹区域,隐藏在一摊摊瓜果菜蔬之间,师奶买菜时顺手来上一罐、权当加餸,十分方便。

「南华贸易行」隐藏在红街市区卢九街的众瓜果菜蔬档之间。

说是「卖东南亚嘢的」,那自然不单卖马拉盏,还卖各种东南亚的产品,不单有街知巷闻的「印尼捞麵」、「妈妈牌辣米粉」,还有「Jumbo 酸柑水」和各式或酸、或辣、或鹹的重口味酱汁。大家可能认为这些产品随处可见,超级市场也有贩卖,但其实这些产品得以进入我们的生活,缅甸华侨的功劳可不少,皆因这些产品有不少是由他们引入澳门。

阿塔枳是泰国椰子中心最嫩的一颗肉,一个椰子只有一粒!甜甜的,配上云呢嗱雪糕,一流!

混乱中的冒险创业

「南华贸易行」已在澳门街开业40年,着实陪伴住一代人成长,早已迎来了第二代传人,现任负责人何伯基先生的爸爸何伯是士多创始人,生于缅甸,是一位缅甸华侨。缅甸曾发生多次排华事件,使大批缅甸华侨回流国内,有不少选择在澳门定居。他们多聚集在三盏灯一带,何爸爸就是他们之中的一员,语言、文化的差异使他们就业十分困难,只好创业为生,他们有的选择开食店,而何爸爸就选择开士多。何爸爸一开始只凭着自己对缅甸、东南亚的认识售卖特色香料,慢慢开始把东南亚的其他产品也带到本澳,既方便了为数不少的东南亚裔人士,也为澳门带来了不少异国风味。

「何伯」马拉盏诞生记

直至15年前,何爸爸才开始打造自家的马拉盏,为了令马拉盏味道更加地道,他特地回到缅甸学艺数月,回澳后再日日闭关「练功」,不论步骤的先后、材料的多寡、熬煮时间的长短都经过大量的调试。强烈的香料味和辛辣气味令当年的何妈妈和儿子何生苦不堪言,当时的何生大概没想到自己最后会继承父亲的衣鉢,亲自干上了当年自己厌恶的工作。到了今天,何生已经不用再像当年何爸爸一样落魄地关在厨房中孤军奋战,而是有了一个既有缅甸人也有澳门人的「味道研发团队」,两方人马势均力敌,可以令马拉盏在儘量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也能被澳门人接受。

何伯基先生继承了爸爸何伯的「马拉盏事业」。(刘志衡摄)

马拉盏每天都从工厂製好运到门市,再装樽售卖。

传统士多「发围」要素

何生继承和管理爸爸的事业,其实需要机缘,他本身修读的是IT专业,在IT行业做了七年之久,电脑作业系统由DOS一直用到XP,从未想过接手「又旧又颓的老式士多」,但一次出席何爸爸生意合伙人见面会的机会,让他见到老旧商店不一定一直老旧,老牌士多也有另一种可能性。

士多做埋东南亚炸物同饭盒,客人「一网打尽」。

「创业难、守业更难」不是一句空口白话,何爸爸做的是创造,何生做的就是开拓。何生在小店中引入自己的IT知识,将一笔笔陈年旧账数据化,又在夜校进修商科,培养生意人思维,新鲜血液的注入让「士多」免于变成真正的「传统老店」、淹没于时代的洪流。他还参加三地展会、研发新口味、推出新产品,不断的曝光让产品逐渐出现在大众面前。

为迎合年轻人市场,何生决定转新包装,不免少了一点怀旧味道。

分店开业喇

就在上月底,「南华贸易行」终于开第一家分店了,问及开分店的原因,何生表示一大原因是不断有街坊投诉他的店开得太远,要他们「山长水远」才能买到马拉盏。看来这次选址在祐汉街市的对面,实在是走街坊路线。另外,近年澳门不少特色店铺因为租金问题一一倒闭了,何生有见及此,几年前就有开分店的打算,刚好碰到一个位置颇佳的,就「扑槌」下订。

马拉盏是乜东东?

马拉盏是缅甸的一种酱料,用虾米或虾膏、辣椒、乾葱等烹煮而成,炒菜、捞麵、炒米粉都可以加上些许调味,用途就如同大陆的「老干妈」一般广泛,只要有它,空口食上一大碗白饭也十分满足!「何伯马拉盏」沿用了缅甸乾身马拉盏的做法,加入大量乾葱、十分香口,比起正宗缅甸式马拉盏,「何伯马拉盏」减油减鹹减辣,否则本地人只能对着缅甸的重口味大呼「受不了」!

马拉盏加入虾米、辣椒、乾葱等烹煮而成,十分香口。

「金塔牌马拉盏」有虾米(下半部)和瑶柱(上半部)两种口味,虾米的相对更原汁原味,瑶柱的嚼劲足,不能吃辣的更推荐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