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 台湾大选

自去年10月17日国民党召开全代会废止提名洪秀柱以来,取而代之的朱立伦快马加鞭,希望能弥补与民进党蔡英文之间超过20%的差距,让目前仍执政的国民党能有痛快的一战,然而据选前十日最后公布的封关民调数据显示,朱立伦与搭档的支持率并未显着提升,反而在两次辩论会后,被一直垫底的亲民党宋楚瑜追平,朱立伦力挽狂澜式的努力恐怕甚么也没有改变。

在评价一位政治人物时,除了看他们提出的政见,也可以从他的竞选策略看出他的性格,在辩论会中,朱立伦主打对国民党有利的两岸政策,紧咬蔡英文不愿正面认可「九二共识」的软肋,其实无可厚非,但当朱立伦开口说出基本工资要调涨到新台币30,000元时,原本财经专业的朱立伦就不见了,当他不断「检讨」蔡英文这不好那不好时,原本执政党的候选人也不见了,朱立伦像是已经承认败选的在野党,用泼粪战术给自己拉票。蔡英文也不遑多让,2012年民进党霸佔「立法院」主席台五天四夜,死活不让瘦肉精美国猪肉进口,到如今又说「我们不能站在美国的对立面」。

审视去年地方县市长选战到如今的「总统」大选,台湾的政治不能不让人感到失望,新的政党、政治人物的出现并未给台湾的舆论场带来更加多元、活跃的意见环境,学运过后组成的政党如今看来却像是民进党侧翼,政治人物的意见更加趋于单一,两岸关係的交往落入「不台独就卖台」的死逻辑。那么选民是不是这样乖乖买单呢?从台湾「公民监督国会联盟」、「国会无双」、「立委出任务」等等关心「立法院」议事的有趣网站纷纷冒出,从议题看政党议员投票选择、到政党党团会议对议员投票的影响,甚至历史投票纪录的资料都简单易查,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未必需要通过政党,参与政治的门槛不断降低,言论自由的宽範程度达到历史新高。

查无实据的消息、断章取义的批评, 如今都充斥在台湾的选战里,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当然也是一个全新的政治时代,浅薄媚俗之所必然,因为民主从未许诺天堂,而是民心向背的反映,国民党成为过街老鼠,免不了派系各佔山头的残局,民进党乘着高潮奋进,也免不了失足断浪的风险。政治消费已成台湾当代文化,问题是这种公民监督、全民参与的高潮,能否在选后长期延续,才是检视公民社会是否成熟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