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车票 民主不是一张通往
台湾大选进入最后阶段,外界普遍预测民进党蔡英文能够拿下胜利,成为台湾第一位「女总统」,完成台湾第三次政党轮替。蔡英文的支持者多半来自青年阶层,他们在台湾经济发展衰退的时刻走入社会,在房价高企的时机组成家庭,却没有当年国民党政府对军公教人员的补助与优惠,这股怨气不但发洩在国民党身上,也发洩在对岸大陆的身上。
另一方面是劳工,当整体薪资没有随着物价上涨、工时与工作环境却普遍恶化,近几年包括公路收费员、关厂工人等劳工团体日渐激愤,这股得不到回应的怒火期待在大选中以选票发洩出来。
这是每一个政府头痛的难题,政府要回应劳工与工薪族的诉求,势必要槓上大财团,向企业加税来应对福利支出。台湾从来缺乏铁桿左派政党,从草根出身的民进党领袖其实也多半是中产阶级以上,利用民众对国民党的不满发迹,却更倾向与财团合作,如果说国民党政商关係应该被批评,这一点在民进党身上也绝无二致。
台湾没有左右,只有统独,无论是蔡英文或朱立伦的经济政策,对象都是扶助中小企业或企业转型,期待靠一次选举换来劳工心中的公平正义,实在想得太多,三组候选人也从未耐心说明,自己的保守右派政策脉络,朱立伦承诺基本薪资至少30,000元(新台币),蔡英文承诺修改最低薪资水平,宋楚瑜则甚至不知道非典型就业人士是甚么。
民进党与蔡英文,前年靠着对国民党两岸政策与经济衰退的民怨取得如今的声势,将劳工的苦难归结为国民党的两岸政策,口号动听感人,然而当选后这个逻辑与因果又终将被拆散,变成两件事两种逻辑,劳动法规如果没有公务员敢落实,企业不被开罚,劳动环境只会每况愈下,工薪族的不满不会消失,对国民党的不满也会转移到民进党身上。
政府跟财团有多近,就离劳工有多远,这个距离决定了政策。民主不是一张通往幸福的车票,韩国有「七抛世代」,台湾也有「不敢作梦的一代」,民进党或许胜券在握,但台湾人的幸福与梦想却不会如期到来,民主的最大作用,应该是让公共政策有合理辩论与选择的空间,当蓝绿不肯说出政策背后的逻辑与角度,那么民意的好恶也难有是非的评价。当政治人物用口号代替理性的思辨,用煽情的语言取代政见的推广,政党轮替就只剩下「抓交替」的功能,所有的艰难都在选举后,不论是两岸关係、台湾经济或政治改革,所有台湾人都需要共同承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