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新的增长点

2015年中国出现破纪录的资本外流、股市动荡及人民币的低迷,人们对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GDP增长率6.9%创下25年来最低,并不感到意外,或许仍能觉得欣慰,因为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投资和重工业不再是主要的经济增长动力,让国人及投资者都感受到一丝乐观情绪。

2015年消费支出佔GDP增长的贡献达到66%,是15年来的最大值,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也超过50%,比带动经济起飞的製造业高出10%。这些变化符合中央政府制定的经济大政方针,也符合外界对中国经济的预期。

虽然账面成绩堪称过关,但其中内藏的隐忧仍然使得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显得困难重重。其中之一即是政府政策,儘管结构性转型是既定目标,但未使传统企业和国企避免破坏性裁员及破产,政府透过高额支出来避免经济硬着路,一方面使得这些企业仍能维持固定产出,因为政府支出也计算在消费支出中,一方面也使得消费数据更为理想。这些政策使得转型的过程无可避免需要多花一段时间。

因此,解决地方债务与问题国企便是改革过程的重中之重,也无可避免会产生连带影响,譬如消费。当传统企业利润萎缩、房地产市场没有起色,连带的家庭收入增长也会受到抑制,人们愿意支出的金额不提高,三驾马车的领头马就会跛脚,经济放缓变成经济萧条的可能性便会逐渐提高,而「信心」一旦破碎便很难挽回的,去年股市的动荡便是一个例子。

消费的信心是新兴产业赖以生存的重点,也是结构转型成败的关键,因此,寻找转型过程中的新增长点极为重要,以淘宝为例,透过高科技产业带动起诸如快递、仓储等密集型服务业就是一个显着的例子,加上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产生极佳的综效,也说明高科技产业也需要低科技附加生产环节,这种由低科技领域转向高科技领域的转型,即是一种低成本的途径,也能解决就业问题。然而,创新的时代不能仰赖複製,引领新兴产业的出现仍然需要有梦的创业者与勇敢的冒险家,政府能做的,便是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以友善的法规、适当的降税,协助创业者成长。

无论如何,转型的过程早已展开,去产能、去库存、去槓桿、降成本、补短板都会带来阵痛,世界经济仍然在艰难复甦,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向好无疑是艰难的任务,但只要能打造完善的制度与规则,把握好需求与供给的平衡,中国终将找到新的增长点,实现结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