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级寒潮发威 今日跌至1℃ 特教幼园小学冻到停课
「冰封」大半个中国的「霸王级寒潮」抵澳后依然威力不减,伴随刺骨的北风及冰冻的阴雨天气,令本澳昨午录得最低气温1.6℃,是近67年来最冷的1月,而且本澳多区昨早更出现「雨夹冰」的奇景。气象局预料,今日最低气温进一步跌至1℃,明后两日才会逐渐回暖。鉴于天气严寒,教青局昨晚宣布,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及特殊教育今日停课。
受强烈季候风影响,本澳气温昨日最低跌至1.6℃,刷新近67年来最冷的1月纪录,市民出行均穿着厚衣。(刘凯辉摄)
因颱风或暴雨停课在澳门很平常,但因寒潮停课却是近几十年都闻所未闻。教青局昨晚发出新闻稿宣布,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及特殊教育的班级今日(25日)停课,但学校应保持校舍开放,并安排人员安置及照顾返抵学校的学生,直至在安全的情况下让学生离校回家。
教青局又指,已要求学校积极开展寒冷天气的安全教育,并请学校注意学生的身体状况,允许学生添加非校服的保暖衣帽,留意天气变化;在寒冷天气下,应避免长时间置身于户外,以防止冻伤,特别是就读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及有特别需要的学生。教青局呼吁,学校和家长携手合作,为学生做好御寒防寒的教育工作,共同确保学生的安全,培育学生健康成长。
68年前1月录零下2℃
受强烈冬季季候风影响,本澳昨日天气严寒,昨早7时已录得最低气温2.4℃,气象局除发出橙色寒冷温度指数外,还悬挂今年首个黑球(强烈季候风信号),但凌厉蚀骨的北风夹杂冰冻的阴雨天气,令本澳日间气温不升反降,到昨日下午2时许,最低气温跌至1.6℃,是自1949年以来1月份录得的最低气温。不过「低处未算低」,据气象局资料显示,1948年1月曾有两日的气温低至零下2℃。
「雨夹冰」奇景首现澳门
与67年不遇的低温相比,昨日才首次在本澳出现的「雨夹冰」现象更令人啧啧称奇。大潭山气象站昨日多次观测到「雨夹冰」的现象,多位市民反映,在水上街市、三盏灯及高士德一带亦有出现。气象局表示,「雨夹冰」现象的学名叫「霰」,是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后,降落的白色不透明小冰粒。「霰」除了低温外还需要有降雨条件下才会出现,虽跟冰雹、雪类似,但不属雪的範畴。
「雨夹冰」现象昨日首次在本澳出现,有停放在松山路边的私家车车顶铺满小冰粒。(刘凯辉摄)
今最低温1℃ 后日升温又落雨
本轮寒潮来势汹汹,一时间难以回暖。气象局预料,今日气温进一步下跌,介乎于1℃至7℃,明后两日气温稍稍回升,但依然徘徊于5℃至12℃,其后三、四日最高气温会升至17℃,但阴雨天气持续,体感温度仍然很冷,要真正回暖可能需等到下周中。
本报记者昨早走访松山,发现停泊在山上的车辆无论车顶还是挡风玻璃,都铺满类似小冰粒的物体。
由于天气严寒,平时熙熙攘攘的松山跑步径昨日冷冷清清,依然坚持跑步的冯生称,在松山跑步十几年第一次遇到如此寒冷天气。除零星的健身市民外,跑步径上还见到清洁工人坚定的身影,他们敬业乐业地打扫着被寒风吹落的树叶和地上垃圾,保持着「市肺」松山的清洁。
松山跑步径昨日十分冷清,除有零星市民坚持健身外,就只有敬业的清洁工人在冒着严寒打扫卫生。(刘凯辉摄)
四低温症患者入院 平安通求助升近一倍
本澳天气昨日创下近67年最低纪录,长者、慢性病患者易患低温症。据卫生局昨晚公布,自本月22日下午4时到昨日下午4时,仁伯爵综合医院和镜湖医院共接获四个轻度低温症个案,包括两男两女、年龄介乎73至90岁,当中两人需留院观察。
卫生局称,自寒流出现以来,仁伯爵综合医院和镜湖医院急诊部求诊人数没有明显增加。卫生局已和社工局紧密联繫,若发现低温症个案,会即时通报和送院治疗。卫生局呼吁市民预防低温症状,注意御寒保暖,尤其长者、慢性病患者,以及负责照护长者、慢性病患者的人士和机构,应採取适当预防及照护措施,保障长者和慢性病患者的健康。
卫生局局长李展润(左二)到仁伯爵综合医院急诊部,探望低温症病人。(新闻局图片)
另外,位于青洲收容所街的避寒中心由上周四(21日)起开放给有需要人士暂住,至前晚8时,共有81人次入住。避寒中心提供棉被、食物及饮品供避寒人士使用,中心工作人员昨日表示,随着最近两日天气持续转冷,晚上入住中心的人数达到「30至40人」,比以往要多。
街总平安通服务求助人数过去两日明显上升,由过去平日160人次增至每日300人次,其中有5%求助长者情况严重、需要送院治理,主要因为天气转冷导致身体不适,尤其以长期病患者居多。亦有求助者要求食物、棉被和衣物等物资,由义工上门送达。 街总同时亦加派义工人手,致电慰问长者,更会上门探访独居长者、了解其生活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