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画与一扇窗
发生在年初一晚间至初二凌晨的旺角骚乱事件,最终演变成香港自1997年以来首场被定性的「暴动」,不止港人震惊,两岸四地的华人都为这一幕幕烈火街头的场面感到心惊。本土派及其支持者认为,模板化的购物中心与商业大楼,正在一步步压缩小贩文化的空间,这是香港本土文化的消亡;而小贩做为无权无势的底层市民,也欠缺话语权向有权阶级与大众发声,这是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矛盾,这些种种,都在冲击港人的核心价值,也都在变迁的不归路上留下一道道伤痕。
街头小食如咖哩鱼蛋、鸡蛋仔、肠粉、碗仔翅等地道食物,是港人记忆中不能抹灭的街景图像,但自1970年代开始,政府不再发放街头熟食小贩牌照,没有牌照的流动小贩和摊档小贩禁止摆卖,然而法律之外不外人情,以往年初一至初三,政府处理街头小贩都会较为宽鬆,给予双方多一点空间,享受难得的假期。 然而在「佔中」之后,自去年起,对小贩的执法变得更加频繁,冲突也逐渐增多。
取缔的原因是有人投诉,不欣赏摊档文化的人认为街头食物不洁,摊档阻碍交通,然而支持小贩文化者则认为政府取缔是为地产商、业主的利益撑腰,而捍卫本土文化,正是反对政府作风的决绝表态。于是警察与示威者狭路相逢,砖块与警棍齐飞,鲜血与火焰照亮旺角的黑夜,也进入家家户户的电视荧幕。
但本应是主角的小贩去哪了呢?这个沉默的底层不断引起活动者代言的冲动,他们自身的表述却总是付之阙如,早期的台湾,务农者、拆迁户总是被代言,但当代言人们变成了有权者,沉默的依然沉默。香港浸会大学社工系讲师邵家臻在媒体投书,用「一幅画与一扇窗」的比喻描绘小贩们被「他者化」的脉络,被表述意味着被使用和被利用,即使最善意的「他者化」,都会把人们对底层的认识引入误区,小贩的主体性始终不被看见,也被认为不存在。人们看待小贩如同看待一幅画,却没有推开那扇窗,让他们自己发声。撑小贩维生,和藉小贩来鼓动风潮,差之毫釐却失之千里。
香港社会的分歧并没有因为「佔中」后重归平静而化解,更大、更内部的矛盾始终无人处理,对保卫本土文化、捍卫底层生存权利而言,撑小贩不是只有旺角,也不是只在过年;对泛民主派而言,民主化也并不只存在于政治制度的改变上,民主运动是不是可以有更多开阔的想象?又对当权者而言,如果看不见潜藏在平静之下的激烈矛盾,又怎会明白「佔中」之后的香港治理孰轻孰重?「旺角骚乱」不是一幅画,而是一扇窗,需要我们探出头,看一看,想一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