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速进入 「后航拍」时代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市面上无人飞行载具(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AS,简称无人机)产品蓬勃兴起,而「航拍」更成为潮流,其应用亦日益广泛,随着航拍普及化而来的,是不少意外和法律问题,要规管航拍并减少意外发生,是新一年厂商和各地政府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就无人机所产生的法律问题,纵观世界各地就无人机的立法过程,进度突然加速的,往往源于有意外发生,迫使政府急急立法规管。本澳于去年5月就曾发生一宗无人机意外,一部航拍机失事坠落击毁一辆途经私家车的挡风玻璃,引发火灾,幸好无人受伤。保安司早于去年3月已着手研究无人机规管法案,完成后随即送交民航局跟进,迄今已经历三次修改。保安司司长黄少泽早前亦指出,现行澳门法律只管制七公斤以上的无人机,但对七公斤或以下的飞行器却未有规管,意味着新法例或会针对此漏洞进行修补。

当大家认为全球已进入「无人机时代」(the Dawn   Drone Age),那是否代表我们将会进入航拍时代?或许在今年1月举行、一年一度全球科技盛事「美国消费性电子展」(CES 2016),可以看到无人机以及航拍发展的一点端倪。无人机是今届CES冒起得最急的板块之一,参展的无人机企业也从2014年的四家急增至今年的27家。但今年最特别之处,是不少参展商除了卖弄航拍之外,亦不约而同地在其最新产品中加入新的跟蹤拍摄(Follow   mode,简称跟拍)技术。此技术绝大部分基于GPS定位,通过追蹤智能手机或手环来拍摄,部分无人机更会使用视觉定位技术来追蹤拍摄;而且不少无人机新面孔,其轴距都是在250mm或以下,而且是使用Wi-Fi连接手机或手环控制。由于轴距较短,抗风能力较差,加上使用较易被干扰的WiFi 连线,也不利远距离飞行,所以这些迷你新力军天生就不适宜航拍,但却易于携带。

「跟拍」加上便携,彷彿揭示未来无人机的新焦点,并不是「航拍」,而是「自拍」。虽然目前航拍是带动消费级无人机的最大动力,但在更进一步的普及层面上,自拍的吸引力必然是更胜航拍,而且航拍始终具有一定风险,所以对安全的要求特别高,在生产和品管上的要求亦特别严格,而随着各地政府愈来愈关注航拍的安全性和私隐性,未来航拍机的发展空间也会变得愈来愈狭窄。因此,不少以航拍机起家的大品牌,都急于给无人机寻找新的消费对象。无人机以「飞天自拍神棍」的概念更容易登堂入室,但仍然有一定的隐忧,而最大的威胁其实是安全性:有别于航拍机可以在高空飞行,「跟拍」机更接近人群,而无人机的高速桨叶,对旁人来说会构成安全隐患;自拍的特色令「跟拍」机在室内操作的机会将大大提高,当室内没有GPS情况下,要让无人机稳定飞行就有一定难度,或需要新的感测器协助,也会进一步增加无人机负担。当然,可入屋的无人机,自然亦难免产生更严重的私隐问题。

自拍技术尚未成熟,潜在问题亦有不少,却必然成为无人机未来决定鹿死谁手的一个重要战场。相信有关法律层面的规範或执法问题,亦要与时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