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权的未来
苹果公司究竟该不该协助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解锁恐袭枪手的iPhone,引发了一场关于正义的争辩,FBI认为读取一支手机的讯息以获得枪手情报,才能还给受害者家属应得的正义,而苹果公司与其支持者则认为,虽然公众安全非常重要,但为加密手机进行破解,等于替安全系统开一个后门,危及所有iPhone用户的隐私。美国民众对这件事的意见也很僵持,支持FBI与支持苹果的意见约略持平,这宗案件可能从联邦地区法院一路打到联邦最高法院,整个事件急待一个更清晰的解释。
去年12月发生在加州圣伯纳迪诺一处活动中心的枪击案造成14人死亡,枪手法鲁克夫妻当日下午遭警方击毙,案件显示这似乎是一宗恐怖袭击,但法鲁克夫妻完全没有犯罪前科,也看不出与极端组织有何连繫,由于法鲁克将家中电脑、硬盘拆卸丢弃,破解法鲁克遗留下来的iPhone 就成为执法单位办案的目标。
在斯诺登事件爆发之后,全球互联网企业与科技业者都将加密系统视为第一要紧的事,而且必须要加密到连业者本身都无法获取,让使用者拥有最终绝对的掌控权,才能让「隐私权」三个字重新具有意义,这已成了科技业的「神圣使命」。加密没关係,但与国家安全相牴触时又孰轻孰重?执法机关能不能要求业者提供一把万能钥匙?FBI的说法是当然可以,因为过去的先例中,没有打不开的门砸不烂的锁,不应该让恐怖分子可以永远保存其秘密。
美国司法部取得加州联邦法院的命令状,仰赖的是起源于1789 年的《所有令状法案》(All WrittsAct),这项法案赋予法院权力,使其可以要求民众按其命令作事。然而斯诺登事件的殷鉴不远,苹果CEO 库克担心一旦开启后门,首先难保政府不会只用在反恐,再来苹果掌握用户多项讯息,如果政府人员将之用在不当用途,或者洩漏给别的政府,那么矛头就会指向苹果,引发一场没完没了的风暴。而其他国家的政府,能不能以类似的理由,要求苹果开后门呢?
讯息时代,人们过着数字化的生活,每个人的手机纪录了私密的爱与幻想,患病的纪录与财务的往来,这种情况随着科技的推进将会愈来愈深入,也赋予「隐私权」一个全新的想象。不像以往警察需要打开一扇扇门,敲烂一把锁,当讯息受到技术者们的保护,隐私的全面毁灭也只在一念之间。在安全与隐私的对抗中,FBI 和苹果的立场已经没有多少让步余地,苹果可能会以编码属于言论自由为由, 抗拒《所有令状法案》,这宗案件预料将需要大法官解决, 然而在这之后,「隐私权」或许会有新的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