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至小三基力要求9月实施 小学生百上加斤或全面发展?

教育暨青年局昨日公布小学教育阶段「基本学力要求」(简称「基力」)的内容,将于2016/2017学年,在小一至小三实施,并于2017/2018学年全面实施。当中最具争议性要算是六项要求中的「品德与公民」,由于教材是政府指定要求国内《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撰,内容如何选定,外界无从得知,而「基力」初稿,教青局只向业界谘询,公众亦无权过问。

有意见认为,按照现行课框规划,「基力」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一项标準,但反过来要求配合「基力」釐定教学内容,是本末倒置做法;不过,有教育工作者认为,「基力」要求学生在不同学科有多元化认知,相信有助学生未来全面发展。

「基力」要求于今年9月新学年开始,在小一至小三年级实施,至于新措施成效如何,大众拭目以待。(梁佩茵摄)

昨日《特区公报》刊登社会文化司司长批示,小学「基力」要求将于今年9月新学年率先在小一至小三实施,至2017/18学年全面实施。

小学「基力」要求按中文小学、英文小学及葡文小学,共分为六个「听」、「说」、「识字与写字」、「读」、「写」、「综合运用」的不同要求;另有数学、品德与公民、常识、资讯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共六项「基力」要求。

体育与健康课程,旨在让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态度。(互联网图片)

六项要求逐条看

当中规定,小学数学课程应着重基础性及实用性,让学生获得所需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品德与公民课程中,需要以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对生活的认识、体验、感悟和实践逐步形成,并引导小学生参与社会;常识科旨在让学生由近及远地认识与生活相关的人、事和物,协助他们了解个人、社会、自然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係。

资讯科技方面,则需要引导学生运用资讯科技提升学习成效、让学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善用资讯科技等;体育与健康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多种体育运动的经验,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使他们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和态度;视觉艺术教育,主要是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培养其创意能力,陶冶生活情趣,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手机是现时重要的资讯科技工具,但青少年沉迷玩手机,似乎有违「基力」资讯科技方面的宗旨。(资料图片)

抽象概念较难解读

在六项要求中,较具争议性的要算是「品德与公民」,虽然去年3月《施政报告》 社文司範畴下有关「推动爱国爱澳教育」有以下介绍:「继续推广并逐步修订「品德与公民」教材……积极完善相关科目的『基力学力要求』,以保障中国历史教育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增强学生的爱国爱澳意识……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以及建设社会的责任感。」

不过,有意见认为,「国家意识」、「爱国」这样抽象的概念,指标是甚么?如何量化?又如何做到教青局所指的「爱国不等于没有独立思考或批判能力」?

「基力」助学生全面发展

有反亦有正,中华教育会副理事长、菜农学校校长王国英昨日(下图)接受本报访问时称,过往学校着重学生的分数成绩,「基力」要求学生在不同学科有多元化认知,学校日后亦要注重学生在素养、情感及良好生活习惯等不同方面能力,相信有助学生未来全面化发展。王国英表示,「基力」去年开始在幼稚园实施,取得不俗成效,相信新学年同样能在小学顺利开展。

勿以分数论好坏

但他指出,虽然「基力」近年已在不同学校展开先导计划,但对于本澳教育界尚属新事物,学校在推行课程改革上存在一定难度,认为教育界,尤其教师,要重新建立教学观念,勿以分数成绩判断一个学生的好坏,而是综合评估学生不同的能力,并建议教师定期进行培训更新教学知识。

针对小学「基力」要求学生在不同方面达到一定指标,会否对学生构成压力?王国英称,现行小学大部课堂已涵盖「基力」要求,不会有太大改变,吁家长及学生毋须过分担心,且「基力」有别于统考,只要当局制定一套完善客观的评核制度,相信有助学生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子女分别就读小一及小三的张先生昨日受访时称,有「基力」要求是好事,能让学生提升质量水平,但希望措施能循序渐进。(梁佩茵摄)

幼儿教育阶段去年率先实施 「基力」2020年将全面普及

《本地学制正规教育基本学力要求》行政法规去年正式出台,公立及本地学制私立学校正规教育的幼儿至高中各教育阶段,均受「基力」要求规範,即要求学生在完成各教育阶段的学习后,应具备包括基本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基本素养。

「基力」去年已率先在幼儿教育阶段各年级实施,其后再分阶段实。2016/17学年在小学一至三年级实施,2017/18学年在小学各年级实施,2017/18学年在初一及高一实施, 至2019/20学年全面实施。

《品德与公民》教材,是特区政府早年指定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撰,现已广泛应用于全澳逾半私校。(互联网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