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发展 改变背默抄写传统

声称目的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发展潜能及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小学课程改革,随着日前当局在《政府公报》中刊登社会文化司司长批示,公布小学教育阶段「基本学力要求」内容,并且採用分两年分步实施的方式,2016/17学年在小一至小三实施,以及2017/18学年全面实施。

将于今年9月率先在小一至小三实施的「小学教育基本学力要求」,由课程与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澳门小学教师共同参与编订,内容关注学生个性、潜能及创造力等充分发展,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成功。

其中包括语言、数学、品德与公民、常识、资讯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领域。语言按中文学校、英文学校、葡文学校划分,规範听、说、识字与写字、读、写、综合运用的能力。又以中文学校为例,培养学生使用粤语及普通话的能力,正确用繁体字,认识法定规範的汉字及掌握规範的书面语,提高学生运用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及提高学生的中文运用能力,联繫学生生活,重视在生活中积累语彙及语言经验与善用等。

另外,品德与公民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当完成小学阶段后,会要求学生关心社会重大事件,初步具有自己的看法,而数学、常识、资讯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等亦提出不同要求,涵盖面广,重视学生运用知识及培养品德。

同时,为了计划事半功倍,教青局自2012/13学年起,已邀请八间学校参与「基本学力要求」先导计划,至今一共有460班次,14,000多名学生参与,举办90埸教育培训,累积约4,600人次参加。

目前评论计划成效,无疑言之过早,即使有教育工作者质疑政府推出「基本学力要求」,过于细緻及详尽,担心操作上会出现问题,甚至产生矛盾,但是,从另一角度看,课程改革却可以改善传统教学中,只着重「背默抄写」问题。

向来,本澳不少学校被外界认为只重「背默抄写」,不重视学生个人创意的发展, 或许透过今次课程改革契机,以多元方式培养学生批判能力、态度及价值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