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畜刑期下降至最高一年 团体称对不良饲主应严惩
《动物保护法》在立法会小组会内细则性讨论了近一年,至今仍未通过。有动保团体批评,法案一拖再拖,且立法过程中缺乏专业人士(如犬只训练师等)意见,令法案偏离保护动物原则,变成「保护人类」。团体并建议,严惩不负责任的动物主人。
刘佩珍(左)及包文俊(右)昨日出席电台节目「澳门讲场」探讨有关动物保护问题。(袁金秀摄)
电台时事节目「澳门讲场」昨日讨论《动保法》,有市民致电节目表示,不时遇到狗只随处便溺、吠叫等情况,严重影响环境卫生;亦有市民称曾被没牵狗带大狗迎面冲来而吓倒。有狗主称,现时法案讨论方向变成管理饲养者,而非禁止虐畜,反对虐畜刑期下降至最高一年,「小朋友怕,所以要动物戴口罩,有啲人行出街恶形恶相,我够惊,难道要佢戴面罩出街?」
保护遗弃动物协会副主席刘佩珍回应称,很多因饲养狗只引起的问题,都是由于狗主没有责任心及缺乏公德,强调本澳有法例规管宠物主人行为,但执法不力,建议严惩不负责任的宠物主人。她称,保护动物与狗主行为应分开来看,冀市民理性看待。她又称,狗主若知道犬只具攻击性,应主动为牠戴口罩,但例如金毛及拉布拉多等较温驯的犬只戴口罩,或会影响其呼吸和健康。她指出,本澳狗只公共空间完全不够,除狗公园外,一般公园都禁止犬只进入,做法不文明。
犬只行为训练师包文俊认同,狗只必需牵狗带,但较温驯犬只戴口罩或会有心理影响,或因厌恶及保护自己而袭击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