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减废纾缓堆填区重压 厨余电子废物或为突破口
澳门唯一的堆填区在三年前已基本饱和,现时只能将由电子废物及厨余焚化后产生的飞灰作堆高处理。聚贤同心协会副理事林宇滔指出,堆填区「爆满」的主因是近年建筑废料激增,但建筑废料收费迟迟未能落实,建议政府不如透过区域合作及推出优惠措施,优先处理电子废物及厨余,在「源头减废」减少焚化后产生的飞灰,从而纾缓堆填区空间不足的压力。
澳门唯一的堆填区在三年前已基本饱和,现时区内有大批建筑废料堆积等待填埋。(刘凯辉摄)
环境保护局于今年1月公布《澳门环境状况报告2014》,在有关堆填废弃物量历年变化数据对比中,2014年飞灰、炉渣产量较 2013年分别上升17.0% 及26.7%,升幅较为明显。《报告》解释,本澳堆填区仅供建筑废料用作堆填,其余包括电子废弃物会随生活垃圾焚化,但电子废弃物在焚化过程中不能完全分解,会造成大量飞灰和炉渣。此外,澳门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逾千吨,当中厨余约佔三到四成,每日约400吨,所有生活垃圾透过垃圾焚化中心焚烧后,每日约产生80立方米飞灰。
焚化生活垃圾产生的飞灰需密封包裹,再运往堆填区填埋,以免飞灰飘扬。(刘凯辉摄)
澳门每日产生逾千吨生活垃圾,运往垃圾焚化中心焚毁后会产生约80立方米飞灰。(刘凯辉摄)
港韩合作处理废旧电池可借鉴
林宇滔表示,澳门每年产生近7,000吨电子废物,随着电器和电子设备的迅速普及,电子废物只会愈来愈多,除增加堆填区爆满压力,电子废物中的有毒物质亦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他又指,澳门虽然受制于《巴塞尔公约》,但公约中亦容许与一些符合条件的地区签约,如香港会把电池废料集中运去韩国或日本的工厂进行无害化处理,建议当局可借鉴邻近地区的做法,与日韩等工厂合作,首先把电池、悭电胆等较易处理的分类再送去无害化处理,日后再逐步完善处理其他较难分类的电子废物。
在减少厨余方面,林宇滔认为,除在焚化中心附近兴建处理厨余设施外,当局亦可参考外国与慈善机构合作的经验,充分利用安全食物帮助有需要的人。此外,为鼓励业界主动收集厨余,政府亦可推出一些优惠措施,协助业界运送厨余,提高资源回收率。他预计,上述措施可减少整体垃圾量约10%,有效降低飞灰产生总量,从而纾缓堆填区空间不足的压力。
每日均有大批装满建筑垃圾卡车开往堆填区倾倒,令堆填区不胜重负。(刘凯辉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