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智障人士 增进社会共融

昨天(3月21日)是联合国订立的「世界唐氏综合症日」,不少机构为响应日子纷纷举办活动,希望藉此令社会大众加深对症状的了解,从而消除对患者的歧视与不公平看待,透过各界接纳与关心,相信很快便达到爱与共融目的。

但究竟我们对唐氏综合症的了解有几深呢?

唐氏综合症在1866年由唐. 兰登医生发现, 当时他看到一群人有相同特徵, 于是取用其姓氏「Down」,便将症状名为唐氏综合症。它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由遗传因子引起的情况,一般患有此症的人士,他们在正常人每个细胞有46条染色体中,偏偏在第21对染色体上,加多了一条染色体,而形成每个细胞一共有47条染色体情况。

由于每条染色体包含各种遗传基因,包括样子、肤色及智力等,故染色体出问题,便有机会产生唐氏综合症。

根据世界各地的统计,目前平均每600名婴孩中,会有一名是唐氏综合症患者,本澳粗略估计约有200名,但相信社区还有不少隐蔽个案,故真实数字相信会更多。暂时未知唐氏综合症的成因如何,但由临床统计估算,父母年纪愈大,所诞下孩子有唐氏综合症的机会便会愈高。

唐氏综合症患者一般有相同特徵, 如头扁、斜眼、扁鼻、口细、舌头粗及有纹、肌肉张力差、手指短、第一及二只脚趾趾距较大,个子普遍较矮及部分有肥胖倾向等,他们大部分属轻度及中度弱智,由于生长速度较慢、不论在认知及语言等各方面,均需要较多时间适应及训练。但经过学习后,他们是有能力自己照顾自己,发展潜能,过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不过,健康问题是他们最大的困扰,一般40-60%唐氏综合症婴儿,出生便有心漏症,需要在儿时进行心脏手术,亦由于心脏有问题,可能引致其他併发症,例如肺炎、耳朶有毛病等; 眼睛则有近视、斜视(斗鸡眼)及泪管闭塞,导致眼泪水长流等; 甲状腺不足,会影响情绪及引起身体其他毛病。

随着医学水平不断提升,唐氏综合症是可以预防,透过引入抽取孕妇血液检验胎儿DNA的检测方法(非入侵性胎儿DNA检测(NIPT)),可进一步为市民大众预防基因疾病。或许由今天开始,我们齐来重新认识唐氏综合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