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恐袭 只是单纯的报复吗?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机场以及市内地铁站于当地时间先后发生多次爆炸,造成严重伤亡。该国警方于上周五,在布鲁塞尔生擒巴黎连环恐袭主犯阿布德萨拉姆。内政部长早前曾表示,当局正提高戒备,以防有关人等报复,惟暂未知今次袭击是否与阿布德萨拉姆被捕有关,但几乎所有评论都锁定施袭者是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究竟是次爆炸案是否只是单纯的报复行动?如果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恐袭,IS又为何会看上这个以啤酒、朱古力闻名的小国?

「比利时为甚么和恐怖袭击纠葛颇深」,成了比利时当地民众最关心的话题。自从去年11月法国巴黎发生大型恐袭,法国警方对极端分子的大规模搜捕行动中,曾经认定幕后主谋可能是比利时籍极端分子阿巴伍德,他是IS其中一个小组领导人,曾藏身于布鲁塞尔的莫伦比克区(Molenbeek),而部分参与巴黎自杀式袭击的极端分子也是住在此地。

莫伦比克与许多恐怖分子及袭击事件有牵扯,连比利时总理米歇尔(Charles Michel)都承认:「这是我们放任和疏忽的结果,现在我们需要为自己的大意埋单。」比利时并没有成功将其65万穆斯林人口融入本国文化,事实上其国家文化亦一分为二。比利时北邻荷兰,南部则与法国接壤,拥有650 万人口的荷兰语区和拥有450 万人口的法语区各佔比利时南北两边,而布鲁塞尔则处于法语区的「势力範围」。政客们给了这两个「竞争对手」一定的政治自治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但同样造成了管理混乱,法律机构间的语言障碍也成为问题。複杂而不连贯的国家政权结构,阻碍了其与恐怖主义的抗衡。

另外,权力机构的责任不明确性也让警方无法跨地区行动,在缺乏和邻国交涉协同办案的司法机构的情况下,犯罪分子大可以利用欧洲的边境开放政策逃之夭夭——而这也是为甚么比利时会如此受到恐怖分子的青睐。而在比利时,宽鬆的枪械政策让购买武器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尤其是在米迪区(Midi)这个和莫伦贝尔相近的街区,更是罪犯们寻找非法枪械的宝库,这亦加深莫伦贝尔成为比利时甚至是欧洲最为着名的「圣战分子聚集地」的因由。

布鲁塞尔拥有100 万人口,却有19个不同的行政区和六个警方辖区,这让协同工作举步维艰。过多的警力分属让警方无法有效地集中警力对付极端分子,再加上大量移民与难民大量涌入,极端主义才能够获得大量招兵买马、隐藏身份的屏障。

要说是次恐袭是单纯的报复行动,比利时却是拥有近乎完美的因素让极端主义组织得以蓬勃发展,别忘记比利时的地理位置处于英、法、德、意的中心点。今次恐袭所敲响的警号,对这些欧洲大国来说,绝对不能以「只是人家的事情」而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