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随机杀人案 散播仇恨种子
2016年3月28日,台湾发生一宗骇人惨案,一名四岁小妹妹「小灯泡」在内湖街上惨遭断颈残忍杀害,引发台湾人群情激愤。
台湾社会开始经常浮现「随机杀人」的病态现象,这不仅仅是治安问题,更是社会边缘人以暴力反击社会,无辜者沦为兇嫌刀下亡魂,值得社会大众从死刑以外角度关注与防範。但死刑议题于社会发生重大命案事件(尤其是涉及儿童受害人)就会发酵被反覆讨论。
「小灯泡」的离世,让很多人在失去了冷静(事实上亦难以让人冷静),强调不能废除死刑外,更一定要让杀人者偿命。有不少民众跑到疑犯被警方扣押的场所,对疑犯施以拳打脚踢的「私刑」。「你们想过受害者家属的心情吗?」对于在此时向大众高呼保持冷静的声音,必定获得如此的反问。惨剧发生后,最冷静而有力的言论,竟然是出自「小灯泡」的妈妈。「这个社会一直在谈家庭、教育、以及工作间的平衡,我辞职之后回家带小孩,我没想到这个社会是如此的不安全,希望政府各级单位能够做些事情,让妈妈安心带小孩或是让妈妈放心工作。」「另外我认为,这样的随机杀人事件,兇嫌基本上在当时是没有理智的,这不是靠立什么法、怎么做处置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还是希望能从根本,从家庭,从教育,来让这样子的人消失在社会上面,我希望我们以后的子子孙孙,都不要再出现这样子的人,谢谢。」
笔者亦是为人父母, 孩儿与「小灯泡」年龄相若,这数天每当看到此惨案的相关消息,都不禁代入了「小灯泡」父母的悲恸、忿恨,亦反覆思量死刑的问题。从社会喊着对兇手处以死刑的心态来看,与其说是伸张正义,不如说是为了发洩情绪,然后忽视问题。「小灯泡」母亲坚强到令人敬佩的发言,却是从最悲痛的深渊之中,紧紧抓住了随机杀人问题的本质。
我们能够同理被害人母亲的难过,也忧虑这样憾事会不会持续出现。然而,严峻法律似乎不是单一解决或遏制这类事件发生的良方,不少随机杀人案,手段极为兇残,判处死刑也救不宝贵生命。2014年台北捷运随机杀人事件的行兇者郑捷,在看守所里正常吃喝打球,死刑对他而言,哪来吓阻杀人犯罪的作用?事后的极刑,对于某部分或种类的兇嫌,或许已不在乎。当随机杀人案愈来愈频繁,显示这个社会出现了深远而结构性的问题。很多行兇者,下手目的可能是随机,但目标却是机乎一致:以暴力产生更多的仇恨。而在愤怒之中,也不要让自己的愤怒变得嗜血而正中下怀,再培植出下一个恶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