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登革热杀到 全城防蚊戒备

全国人大代表兼中国工程院院士锺南山较早前在北京表示,面对内地出现的寨卡病毒病个案增加,当局正採取「外堵输入、内防扩散」措施,强调把好关口,防止病毒输入,而今年4及5月天气回暖时,更是全国性的一次大考验,相信各地出现的蚊子将会较多,而且以广东西部出现的大量伊蚊,需要特别的注意。

 

事实上,截至上月11日,中国确诊寨卡输入性病例最少13宗,而截至上月8日,至少在非洲、亚洲、欧洲、美洲的5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当中又以巴西的疫情最为严重。

 

最近,泰国亦已被列入寨卡病毒受影响地区,之后东南亚多个国家亦相继出现本地感染个案,反映有关病毒在亚洲流行的风险甚高。

 

虽然本澳暂时并未出现寨卡病例,但今年至今却已录得三宗输入性登革热病例,高于去年同期,情况绝对值得大众的关注。

 

众所周之,寨卡病毒与登革热均属于由蚊媒传播的疾病,当中寨卡病毒更被认为是引发小头症密集出现的「罪魁祸首」,其潜伏期一般为三至12日,近20%人士感染后会出现皮疹、发热,而且伴随着会出现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及关节痛等症状。目前没有疫苗可以预防寨卡病毒,而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被蚊虫叮咬。

 

面对本澳近日天气回暖,加上潮湿,环境绝对有利伊蚊的快速生长,而为了减低寨卡及登革热在本澳的传播风险,卫生局连日来已採取多项措施防控,不过,无论当局防控措施有多全面,最重要一环,还是需要全澳市民齐心协力,做好个人预防工作,才最重要。

 

当局至今採取的防控措施包括启动大规模灭蚊行动、加强口岸宣传、提醒孕妇或计划怀孕女士避免到受寨卡病毒影响地区、提高市民预防登革热及寨卡病毒的意识、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宣传、致力做好及早诊断、发现及控制的工作等。

 

不过,无论怎样,个人的预防工作还是最重要,积极清除家居及周边环境的积水、外出旅游时要注意个人防蚊、多穿浅色长袖衫裤、使用驱蚊剂等,以便防止被蚊叮咬同样重要,如果出现发热、出疹等疑似感染登革热或寨卡病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