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烂路」陷入恶性循环 北谘委冀修法监管加大投入
澳门地少车多,路面承载力「爆錶」。昨日在北区社会服务谘询委员会上,委员陈德胜在议程前发言中指出,很多公共道路损坏严重,更经常「补完又烂、烂完又补」,陷入恶性循环,影响道路使用者安全。他质疑原因在于现时道路维修,没有法律规範,加之预算或不够用,令质素下降,期望当局日后修法时,加入法律条文规範,并建立交通流量数据库,令修补时有科学依据,提升修补工程的质量。
北谘委陈德胜批评本澳路面「补完又烂、烂完再补」,备受市民诟病。(林少洪摄)
陈德胜指出,当局虽然经常就损毁路面进行维护,甚至重複补修,但最终不少道路,损毁频率依然十分高。曾有专业人士指出,道路设计和修补,是一个科学的过程,需要充分考虑汽车流量、铺路材料、地质特性等因素,只有选出最适合、性价比最高的方案,才能确保道路在使用寿命内不发生损坏;反之,道路则可能损坏频繁。
不少道路坑坑洼洼,往往是「补完又烂、烂完再补」,路面的坑洞和裂缝容易导致驾驶者发生意外。(林少洪摄)
他说, 澳门现时道路设计和维修,并没有法律规範,虽然有指引,但不具有强制性,业界也未必跟随,多数都是按照过去经验,或以前的车流量数据而定,故此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另外,他又质疑,目前澳门的路面及地下维修均归民政总署负责,而现时每年的道路维修预算,只得约1,000万元,反观其他活动,如花车巡游,动辄亦需数百万。他认为,如预算有限就可能容易出现将价就货,降低标準,导致路面补完又烂、烂完又补。
他建议,政府应当尽快填补法律空白,在修订《都市建筑总章程》时,加入道路设计条文,规範铺路做法;同时,建立本澳道路和交通流量数据库,方便道路设计,修补时有科学数据可依;另外,加大在道路维修上投放的公帑,提升铺路的质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