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未来
昨日上午10点12分,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中国发布第一条微博,被称为是中国社交媒体上的「大事」。霍金教授的微博粉丝旋即暴涨过百万,被称为迟来的新「网红」。
网路世代充斥各式各样的社交工具,人们每天透过Facebook了解朋友动态、订阅粉丝专页的最新消息,藉由几个通讯App便能无止尽地传送图文,再配个表情符号、贴图、GIF动画,无需反覆思辨,自己的想法与个性透过一个按键便毫无保留地传送出去。然而,从 2000 年开始,除了Facebook、Twitter和微博之外,就没有其他纯粹「认识新朋友」的平台主宰产业,新一代的交友服务则以「目的性」交友为主,Facebook 和 Twitter等社交网络亦逐渐转型成为新闻与消息发布的连结平台,甚至有人认为,曾经团结众人的社交网路,今天变成了分裂彼此的战场。
提出此言论的人名为Wael Ghonim, 是谷歌(Google)的行销经理,他协助发起埃及民主革命,一切都始于脸书上一个纪念埃及政府暴力受害者的网页,致力于揭露埃及政权下的不公不义之事,成为当地最大的社群。2011 年1月14日,突尼西亚成功推翻政权,Ghonim 于是创建了一个Facebook活动,召集埃及各地人民在1月25日警察节当天,于首都开罗集会游行,冀求像突尼西亚一样的改变。警察节当天,果真召集了无数的人涌进了开罗,几天后,当时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宣布辞职下台,结束近30年统治。不过,接续而来的不同政治价值观,因为社交媒体而不断地恶化,传播的错误讯息和谣言,让网络成了仇恨言论的集中地,自此社群上分裂为军队和伊斯兰教徒两派,处于中间的人民受两方势力拉扯,往往感到无助。人民力量的分化导致首位民选总统穆尔西上任一年后遭到军方罢黜而被迫下台。那一天,Ghonim决定离开网路,静心思考网络带给社会的剧烈影响。
社交网络的设计被指只有利「疯传」、不利深入讨论,人们不再对自己的意见反覆雕琢,往往想到甚么就说什么,也不知如何判断网络谣言,并且将所有的反对意见噤声,关在自己的小小象牙塔。但网络擅于连结力量的特质,却难以被取代。近年不少人思考如何将这力量转化成促进社会正面变革的力量。他们抱着一个理想对话的愿景,针对现有网络生态的弊病开发新一代社交网络,盼推动讨论交流之余,亦望凭网民群策群力辨真假。上面提及的Ghonim便是其中一员,去年成立一个全新网上社交平台「Parlio」,旨在倡导「礼貌、严肃、深入」的文明网络讨论。退役美军John Pettus则感于谣言满天飞,令网络讨论难以进行,于是尝试以事实核查(fact-checking)为本开发社交平台「Fiskkit」,希望借助数据分析辨别文章好坏,令网民有途径核实网络资讯。
互联网本来就是拥有自由发言、极易形成「小圈子」的特质,人们对「发声」与「寻找认同」的渴求,往往胜过对「理性」的追求。加上「即时性」的催化,任何人的即时反应及回应,不利理性与真相的追求。虽然现今这类新兴媒体被称为小众而不被看好,但随着社交网络的影响性愈趋壮大,相信在意网络文章的质素的网民亦会愈来愈多。将理性、优质的讨论变成有条理的数据并加以分析,为读者提供洞见,也许是社交网络的未来新血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