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化 还看厘清政企关係之决心
连同美国在内的八个国家,周二(19日)呼吁採取紧急行动来应对全球钢铁产能过剩,因应中国及其他钢铁主要生产国无法在解决钢铁产业问题上达成协议;再前一天,来自30多国的代表在布鲁塞尔参加比利时政府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共同举办的国际钢铁高层会议,但会议在没有达成任何正式协议之下结束。
内地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创造就业机会,近年增强钢铁出口力道。而在过去几个月,内地钢铁产量创下纪录,并且不计成本以亏损价售出,招致扭曲国际市场的批评。近来全球钢铁产业爆发产能过剩危机,英国受影响最深,该国钢铁业处于崩溃边缘,目前印度塔塔钢铁公司(Tata Steel)已计画退出英国市场,一万五千名劳工饭碗不保;德国上周也有四万多名钢铁业劳工发动示威游行,抗议中国大陆倾销钢铁产品。美国明确地对中国提出批评,表示中国如果不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将可能面临贸易手段制裁。中方则回应指,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各国经济增长显着下跌,导致全球钢铁需求不振,才是钢铁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身为钢铁生产、贸易及消费大国,中国也正努力化解自身钢铁过剩产能。
今年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便提出要先着手解决煤炭及钢铁业的产能过剩情况,其中包括停止审批新建煤矿,国务院亦公布缩减粗钢产能到1亿至1.5亿吨。儘管内地多番强调去产能的决心,仍换来外界不少质疑:与英德等国面对钢铁产能过剩而引发失业问题相同,有估计指钢铁产能收缩将令内地有40万人失业,周边行业亦会受影响,引发大规模失业潮。忧虑过急的「减产」步伐可能会引发的社会不安,或许是去产能进度缓慢的其中原因;从2013年本届政府执政至今,国务院各部委就去产能化召开的会议已经超过了50次,但进展却有限,背后原因正是地方政府与过剩产能的製造企业紧密绑定的状态。不少地方国有企业年年接受政府财政补贴度日的僵尸状态,已不是什么新闻;在产能暴涨和去产能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影子都很浓。新一轮去产能化的要义和真正目的,或许不在于去产能本身,而是在于厘清政企关係,摆正政府角色,从而达到增强经济社会运转体系韧性的目标,才是催化降载减产的直通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