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关注时政少视野窄 学联建议鼓励其多参与讨论
澳门中华学生联合总会时事关注委员会早前一项调查发现,
澳门学生对社会时事的关注度属于中等,关注委员会主任刘
嘉翀(下图)接受本报访问时指出,年轻人对一些与自身有关
的範畴,例如教育政策、青年政策等,都有不少人会关注,相比之下,一
些「较硬」的时政新闻、两岸四地或者国际形势,关注度不高。
刘嘉翀指出,年轻人吸收资讯的渠道并非传统的报纸、电视等,而是新兴的网上社交、视频、微博等平台,这些新媒体渠道在资讯的準确性上可能欠奉,而且流传的不少是娱乐、八卦或者奇趣类型 的报道,让年轻人在判断力和独立思考方面受到影响。
不过,刘嘉翀亦认为,在现今这个资讯科技时代,新媒体兴起至少可以培养年轻人关注的兴趣,让他们「踏出第一步」,而后续的深入了解和提升,就需要学校和社会给予他们发声的平台,以开放态度去围绕身边时事进行讨论。
刘嘉翀补充道,近来不断有学校开设「公民课」、「通识课」等课程,希望有助于学生扩阔视野、跳出「死读书」的框框,而学联时事关注委员会日后将持续举办学生论坛,让中学生和大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依靠讨论和分享,鼓励学生更多思考。
政府应增资讯发布渠道聚贤同心协会副理事长林宇滔昨日受访时称,不应将学生「时事冷感」进行标籤化,因为除了学生外,很多人其实都对社会议题兴趣不大,其中有社会发展的客观原因,在网络时代定制化的娱乐资讯选择很多,人们更少关心时事和社区议题;另一个原因是,政府在资讯发布上不够全面,相比香港和台湾政府有一定距离,公众难以就关心的议题搜集足够信息。
有初中生被访时表示,最有兴趣的是世界各地的奇闻趣事,「澳门就冇乜嘢留意」。(陈骏骐摄)
林宇滔建议政府增加资讯发布渠道,善用不同网络社交平台吸引更多年轻人关心社会时事,同时建立更多吸纳民意的机制,与社会形成良性循环。此外,在学校中引入时事通识课程,亦有助鼓励学生多了解社会发展及民生议题。
学生对本地时事缺关注记者日前在高士德一带访问中学生,有初中生表示,自己平时每日都会收看电视新闻,但不会特别留意某一方面,最有兴趣的是世界各地的奇闻趣事,「澳门就冇乜嘢留意」。一名高中生就告诉记者,由于自己是学校辩论队成员,平时练习中都会接触到一些本地时事内容,自己平时对政府新闻颇有兴趣,会关注各个司长的工作内容。
对于日前有的士业界不满当局修改规章,发起慢驶游行,有个别中学生觉得是与反对「放蛇」有关,但对的士司机其他诉求,以及当局修改规章的内容,多数人都是表示不清楚。至于轰动小城的前检察长何超明涉贪案,更是知者甚少,不少学生都表示「未听过呢名官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