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陈比武短短三分钟 掀起60年武侠小说风潮
提出是次「武林大会」的社会文化司司长谭俊荣直言,是受到距今62年前的「吴陈比武」一战启发,遂决定计划举行一场「武林大会」。虽然「吴陈比武」只有短短三分钟,但却掀起多部「新派武侠小说」的崛起,当中的武侠思想,更成为当代华人社会的一种传统文化涵量,可谓影响深远。
「吴陈比武」发生于1954年,比武虽只进行短短三分钟,但影响极具深远。(互联网图片)
1954年1月17日下午2时, 香港鉴泉太极拳分社社长、吴家太极拳传人的吴公仪,与白鹤派第二代传人陈克夫相约在新花园泳池上一决高下。年过五旬的吴公仪,见较己年轻十多岁的陈克夫满场游走,开战仅两分钟,吴给对方直拳打中嘴角,即时口吐血丝,吴挨重击后,连忙以太极快拳中的「搬拦捶」回敬,陈鼻樑「爆缸」血流不止。
裁判之一的缙绅何贤,见两人打出真火,旋即叫停,最后判双方「不胜不败不和」而结束,但这场「世纪之战」的旋风却未有丝毫减退,更掀起「新派武侠小说」的崛起。
受「吴陈比武」启发的第一人,是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开山鼻祖」的梁羽生,他在「吴陈比武」结束后的第二天,便开始撰写《龙虎斗京华》,并在香港《新晚报》连载。一年后,查良镛亦以「金庸」笔名,撰写《书剑恩仇录》。后来,金庸更创作了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历年来被改编为多套电视剧、电影、广播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