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 会走上伊朗之路吗?

1979年2月11日,伊斯兰游击队与叛军,在巷战中击败效忠伊朗君主巴列维的部队,亲美的世俗化政权崩溃,同年4月1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伊斯兰共和国宪法通过,流亡海外15年的精神领袖霍梅尼成为国家最高领袖,一个高度世俗化的穆斯林国家,在一夜之间回到神权国家,成为唯一的什叶派穆斯林政教合一政权,令全世界感到错愕。

后人分析,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是触发这场伊斯兰革命的主要原因,如今也可能在当代的欧洲上演,愈来愈多欧洲国家,在移民浪潮与经济衰退的压迫下,催生新兴的极右翼政党,他们用挑动激情的言论、排外而又保守的主张打动许多选民,从而在国会中获取议席,甚至取得政权,这股浪潮与「阿拉伯之春」相辅相成,在欧洲大陆埋下危险的因子。

在土耳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复古之风持续吹拂,愈来愈多人带头巾、学习阿拉伯字母书写的鄂图曼文字、学校的宗教教育等方面都引起关注,虽然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奠定的世俗化国策未被挑战,但讨论宗教、传统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声音愈来愈强烈,将《可兰经》及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言行融入当代土耳其政治概念的意味愈来愈浓厚。呈现在政治上的具体结果,就是凯末尔后人的共和人民党,再也无法在多党制体系中赢得多数地位,伊斯兰宗教政党「正义与发展党」则深得民心,暗示了世俗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某些隔阂,伊斯兰教正在回到人民的生活中。2013年,四名女性国会议员带着头巾重回国会殿堂;今年1月宗教事务局警告订婚夫妇避免在公共场合牵手、妇女避免使用含酒精清洁用品,甚至国会议长对修改宪法、恢复伊斯兰教法的发言,都是这股暗流具体而微的表现。

自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上台以来,提出2023战略目标,希望超越凯末尔,成为新世纪的苏丹,带领土耳其经历黄金十年的埃尔多安开始不允许批评,粗暴接管报社、掌控舆论,甚至要求旗下媒体研究重新回复哈里发(伊斯兰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制度的可行性,与库尔德族人的关係也逐渐激化,原本温和的正义与发展党(埃尔多安所属政党)愈发强硬,都发出令人不安的讯号。

儘管如此,更加倾向伊斯兰未必代表所有人都如国会议长般希望恢复政教合一,土耳其多数反对党、执政党仍然反对任何改变世俗主义国策的言论,因为这保证了土耳其共和国走向一个性别平等、言论自由、宗教自由与多党制民主的基本状态,多数人仍然是世俗主义的坚定支持者,不过,如同2013年在盖伦公园发生的大规模示威,世俗主义国策与民族主义的宗教传统,正在埋下一道道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