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不造美 拼搏创明天 四澳人国际残疾技能赛放异彩

本澳一个「残疾人士技能大赛代表团」,参加在法国波尔多举行、被誉为「残疾人士技能奥运会」的「第九届国际残疾人士技能大赛」中,取得两银一铜佳绩,亦是澳门代表队历史上最好成绩,赛事证明本澳职业技能水平,可与国际媲美。四名身残志不残的男女,只因天公在他们出生时少给了一点,致令人生路上阻碍重重,但没有放弃已是成功了一半,一次国际性的技能大赛,让他们迸发出挡也不挡住的生命能量;惟摘下奖项的背后,四人如何由身体桎梏中一路走来,且听听他们的心声呼唤……

四名本澳男女在「第九届国际残疾人士技能大赛」中,取得两银一铜佳绩,左至右依次为郭社煊、黄华英、苏迪。(周婉茵摄)

「国际残疾人士技能大赛」是复康界四年一度盛事,旨在彰显和表扬残疾人士在工作及生活技能方面的能力与才华,积极宣扬「平等参与、伤健共融」。本届于今年3月25及26日在法国波尔多举行,本澳派出代表队参加是次国际比赛,共计16个项目,包括女服裁製、男服裁製、海报设计、英文文字处理等。

澳门代表团由澳门明爱、劳工事务局、社会工作局组织,澳门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协办,并负责四个项目的选手甄选及赛前培训,巩固他们的技能。除参赛选手外,代表团另有九名专家,当中六名是澳门生产力中心的导师,随行出任大会裁判。

四名获奖残疾人士,分别是「电子体育运动」获银牌的苏迪、「女服裁製」银牌得主李莲生、「男服裁製」铜牌的郭社煊,以及「废物再造」取得澳门区优异奖的黄华英。他们接受本报访问时坦言,要发展自己的事业、兴趣,都面对不同的阻碍,但所幸比赛提供发挥的平台,证明他们一样可以在社会中发光发亮。

「电子体育运动」获银牌得主苏迪 「打机」潜能有待开发

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玩电子竞技游戏,23岁的苏迪亦不例外。天生有肢体障碍,手腕及手指无法如常人般灵活,亦要坐轮椅出行;口齿不清,说话要比常人花费多几倍气力。身体受限,兴趣亦受限,打球、跑步等体育运动,对他而言,遥不可及,然而靠着双手,在电竞游戏中,苏迪闯出一片天,更在残疾人士技能大赛中,在「电子体育运动」项目,为澳门赢得银牌。

苏迪手指及手腕不灵活,使用电脑亦要比平常人花更多气力。(周婉茵摄)

比赛项目「电子体育运动」,其实是指电子竞技游戏,一般而言,赛前主办方会指定一款游戏,方便参赛者提早备战。苏迪称,身体所限,自己无法驾驭速度类的游戏,但可专攻策略类游戏,而他参与的赛事,则是一款卡牌游戏,需要玩家运用策略取胜。

此前,他从未接触过该款游戏,而由训练到比赛,只有短短四个月,加上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强劲对手,苏迪自言比赛期间,心情非常紧张,过程中更曾病倒,但仍坚持出赛,最终第一次参赛,即赢得奖牌。被问到今次远赴法国参赛的得着,他豁达地说:「赢咗,我...觉得...开心,输咗,我都...开心,因为,可以...学到...人哋嘅......长处。」

谈梦想,苏迪说离他有点遥远,他坦言,对于自己身体有缺陷,无法正常「郁动」感到遗憾:「我唔可以...好似普通人咁...可以喺...篮球场...同人打波....,仲有跑步。」说着,他的眼眶泛红,声音哽咽,几乎忍不着泪水:「但我...仍然可以...靠自己双手....,搵到满足感。」苏迪的导师认为,他的「转数」灵活,希望当局能提供协助,让他不止运用在「打机」上,而开发更多其他潜力。

「女服裁製」银牌得主李莲生 重拾昔日梦想

「参加比赛,得到家人、朋友嘅鼓励,比攞到奖更开心。」聋哑人士李莲生,靠着手语翻译人员,说出她参加残疾人士技能大赛的感受。年轻时已对製作衣服很感兴趣,李莲生说,碍于客观环境,兴趣始终无法实践,但借助今次残疾人技能大赛,最终能重拾昔日兴趣,获得「女服裁製」项目的银牌之余,更大收穫是得到家人及朋友,对自己兴趣的支持与鼓励。

李莲生透露,每当看到服装店展示的时装,会思考衣服要如何裁製,年轻时,又常常想为年幼的女儿,亲自设计及製作衣服,但终究只是空想。年轻时曾在製衣厂工作一段时间,理应可以有实践机会,但她却称,事实并非如此:「搵食唔同兴趣(口架)。」

在製衣厂内,只能负责其中一个工序,根本无缘製造一件完整衣服,不符合她的期望,再者,后来结婚生子,需要照顾家庭,更换了新工作。人生走上新阶段,就与兴趣渐行渐远。故此,她坦言很庆幸能靠比赛,让她可以一圆昔日梦想。

李莲生(前)在赛事中正进行女服裁製準备工作。(受访者提供图片)

被问到日后会否在製作衣服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李莲生称,过往準备比赛时,事业家庭与兴趣之间,无法兼顾,练习时间并不足够,坦言或要等到退休后,才有时间、添置工具,继续兴趣。

「废物再造」澳门区优异奖得主黄华英 黄华英的第二生命

肢体残障的黄华英一开始接触手工艺,起初只为打发时间,后来愈做愈多,做手工艺变成了她生活一部分。每当团体有义卖活动,她第一时间参与製作,每次「艺墟」招募摊主,她又积极地年年参加。做手工艺伤身伤神,黄华英坦言,年纪渐长,体力不复从前,但仍然坚持用一双巧手,创造更多作品:「很享受完成一件作品嘅满足感。」

黄华英曾在世博的摊位上展出其草编手工艺品。(互联网图片)

今次是黄华英第二次参加比赛,获奖而归,但她心情没有特别兴奋,因为製作手工艺,早已是第二生命。黄华英说,她十年前开始接触手工,自己不良于行,要坐轮椅出入,加上租住的地方空间不大,故此,即使喜欢做手工,亦不敢製造太多,怕佔用空间。后来,她成功申请入住社屋,终于可以放下忧虑,安心发展自己的兴趣,亦总算有地方可安放自己的作品。

黄华英製造的手工艺品种类繁多,烛台、玩偶等摆设品都难不倒她,而她不单止是默默「闭门造车」,只要有社团举办义卖活动,她都会义不容辞,製造手工艺品无偿捐出。此外,亦靠着专长自力更生,在艺墟摆摊帮补收入外,亦与公众分享她的作品;年近60岁,黄华英坦言「唔知仲可以做几耐」,然而製造手工艺让她活出自己,故她希望能再接再厉,做出更多作品。

「男服裁製」铜牌得主郭社煊 「西装友」为比赛重出江湖

上世纪80年代,纺织业是澳门经济支柱之一,製衣厂遍地开花,职工无数,郭社煊就是其中一个。时移世易,产业结构翻天覆地转变,郭社煊无奈转业;然而,靠着残疾人技能大赛,他再次重操旧业,一举拿下了「男服裁製」赛事的铜牌,亦寻回昔日在製衣厂内工作的回忆。

郭社煊正进行男服裁製赛事。(受访者提供图片)

郭社煊在製衣厂做了20多年,他说,以前是专门负责缝製西装,製作西装外套、西裤,都是他的「拿手」本领,后来行业式微,本澳製衣厂陆续迁往内地,人到中年亦只能转业。他说,放下旧业已经有一段长时间,技能亦已生疏,但由于残疾人士技能大赛摆在眼前,他心底希望试一试,故又重新接触製衣业。

比赛的要求,要在六小时内,按照主办方提供样式,製作出一套一模一样的西装,郭社煊称是「又要快、又要靓」,难度甚高。故此,虽然过去是个熟手师傅,但还是要参加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开设的赛前训练,做好事前準备。

在上届比赛中,他与奖牌擦身而过,只得第四名,惟在今次比赛中,终于成功拿下铜牌,为澳门争光。既然在製衣中寻回自信及满足,被问到会否重操旧业,郭社煊则摇摇头,坦言製衣业在澳门已难生存,又笑言自己是「50后」,他称:「差不多时候要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