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 的可见未来

内地网约车服务商「滴滴出行」早前发布《2015-2016年移动出行就业促进报告》(下称就业报告),报告显示截至今年4月,滴滴出行平台已为超过1,330万名司机提供就业机会,当中包括快专车、快车、顺风车及代驾车司机。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数据资料显示,2014年全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为31,364万,因此滴滴出行的登记司机人数相等于2014年全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4.2%,除直接就业,滴滴平台更为4,000多家创新企业解决了二万多人的就业机会。

《就业报告》显示,滴滴平台业务覆盖多达400个城市,当中81%的司机分布于东中部,如浙江、广东、北京、湖北及四川等较发达的地区,司机总量则以广东最多。滴滴出行注册用户高达三亿,每日平均订单超过1,100万,据第三方研究机构易观智库的监测数据表示,2015年全年滴滴专车在用户覆盖率及订单佔比方面均以八成的份额保持绝对优势。

网约车的方便早已伴随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流通逐渐取替出租车服务,众所周知,国内出租车的服务态度好坏参半,笔者也曾经多次饱受出租车司机的不礼貌对待,后来改成蓝牌车(没有出租车登记的非法载客私家车)的乘客, 即使十居其九都会坐地起价,但却有着乘客的礼遇,不过非法载客及常有的抢劫过案也令蓝牌车未能成为认可的出行服务。直到网约车的面世,其订车系统的利便及价钱较优惠的卖点令国内出行的风气都改变下来。较早前各地出租车的罢驶行动正是针对网约车的风行而令出租车生计受影响有直接关係,既然成为了社会热议的问题,全国两会自然也关注。交通运输部在两会期间便表示,计划将网约车定位于高端公交服务,预期5月出台的《网路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是网约车与出租车的矛盾共融契机。可是随着滴滴平台近期接二连三的乘客遇害事件,再度重複着过去蓝牌车的监管及安全问题,乘客在没有生命保障下,令网约车顿时陷入舆论压力。

作为是次受冲击的网约车龙头平台,「滴滴出行」于5月4日正式把登记司机的车牌号码隐藏功能取消,也进行了核验身分及车辆相关证件的再确认,涉及约8,000名车主需重新审核。因为意外存在换来平台监管的修订,网约车的未来或许正朝着认可性的发展,我们认为有关当局更需要一度更强大,关于法律、安全及经济的法典降临,让人民在出行更安心、更便捷,把网约车成为潮流衍生的生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