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民意托起施政基础 学者促多元评核强化问责
《五年规划》意见彙集 善治篇
《澳门特别行政区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草案文本》(简称《五年规划》草案)公布至今已超过半个月,期间当局马不停蹄地举行多场意见收集会,社会各界亦抓紧机会踊跃建言献策,畅所欲言地表达各自最为关注的焦点,令草案的完善方向更加清晰。本报製作六个专题,透过採访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听听他们经过把握民意,凝聚民智后,对《五年规划》草案整体评价及完善建议。
《五年规划》草案「善治篇」提出,政府在未来五年要进一步提升施政效能,建立更廉洁高效行政体系。图为舞龙队伍在政府总部前表演。(新华社图片)
正处于意见收集期的《五年规划》,在「善治篇」提出政府要建立多层次沟通及对话机制,并优化谘询组织体系。公共政策学会会长陈卓华博士接受本报访问时表示,政府的确应该这样做,但草案上的相关措施不够具体,未有交代如何落实执行。他认为,当局应作多些补充,确保真正能够与社会不同阶层进行沟通对话。陈博士举例称,其他地区会以科学的问卷调查方式,对不同文化和不同阶层的人士进行意见收集,但现时本澳市民要发表意见往往只能通过几个大社团去表达,政府开设的多场谘询会可见一斑,出席的人士往往亦是几个大社团,令政府只能听到有限的声音。陈卓华建议,政府应多收集其他不同阶层意见,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施政方案。
公共政策学会会长陈卓华博士建议,政府要时刻与社会不同阶层保持沟通对话,才有助于落实善治目标。(受访者提供图片)
精兵重在资源合理分配
草案又提出政府要落实精兵简政,并罗列七项精兵简政重点工作。陈博士认为,真正的精兵简政并不是单单公共行政部门里面的人数问题,亦不是削减人手问题,他引用坊间近年流传形容政府部门的一句「有人做到死,有人闷到死」,认为合理分配人力资源才是真正的重要。
陈博士认为,当局在落实精兵简政的同时,应设立惩罚和奬励机制,对一些办事认真、做得好的公务员,应适当去奬励他们,令他们对工作更有动力。陈又称,现时即使普通的私人公司亦会设立奬罚机制,做得好的员工会有奬,做错事的则会被罚,本澳的公共行政部门可以效法。
多元评核早有成功经验
对于草案提出政府要推进绩效治理,引入第三方评核机制,并强化官员问责制度。陈卓华认为政府不应只有「由上而下」的评核机制,亦应设有「横向」甚至「由下而上」的评核机制。他举例,如某部门主管,大部分员工都不喜欢他/她,当中肯定有问题存在,但即使这样基层员工仍改变不了现况;相反现时的情况是,大多数中、下级公务员因要面对部门主管每年一次的评核,莫说是不敢在平时工作中「发牢骚」,即使是有好的意见和建议,都因担心影响年度评核而不敢提出。陈卓华认为,如设有「横向」和「由下而上」的机制,情况定会改善。他又称,现时不少大学都设有学生评核老师、学生向授课老师评分的制度,认为值得政府仿效。
对于草案提出要优化司法培训机构,预计今明两年合共培训297人。陈卓华则称,以现时的数据反映,案件审讯时间较长,显示出司法人员不足。对于《五年规划》,陈卓华直言《五年规划》中政府给了居民一幅伟大蓝图,当中更有不少抽象的形容词,有疏忽及不足之处,如居民最关心的房屋问题没有交代,公屋房屋方面欠缺具体讲解,而且「旧数未清」,现实中很多市民关心房屋问题,以及等待上楼。
政府持续发展电子政务以落实精兵简政。图为教育暨青年局推行的自助服务机,方便家长办理幼儿首次入学列印注册凭条。(资料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