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的挑战

台湾新任「总统」蔡英文明日即将就职,自当选以来海峡两岸飘荡的种种不确定性再也无法迴避,在蔡英文宣称不承认「九二共识」后,以「习马会」为高峰的两岸甜蜜期即将划下句点。

蔡英文就任后,拜国民党颓败之赐,民进党在「立法院」将拥有国民党未曾拥有的绝对优势,但面对第三势力崛起的新「国会」,蔡英文必须面对更为直接的民粹,新政团「时代力量」虽然在政治立场上与蔡英文同调,但为了站稳「国会」议席,将会比以往的国民党更为严格的监督林全「内阁」。

「内阁」与「国会」的纠缠,将严重挑战蔡英文政府的执行力,而蔡英文接收的,是经济走下坡的台湾,几乎负成长的经济、长期的出口衰退,加上近三分一工薪族月薪不足新台币30,000元(约澳门币7,320元),这些现状都与她标榜的「重新建立作为台湾人的尊严与骄傲」相去甚远,在重建经济的过程中,如何与大陆平稳互动,维持良好经贸关係,是蔡英文已经开始面对的难题。

台湾的出口货物,有四成是送往大陆,但在蔡英文上任前夕,两岸经贸紧缩已经嗅出端倪,以往每年都会赴台採购40亿至50亿美元产品的中国电子视像行业有面板女王之称白为民,今年已经宣布不会再来台湾,理由是中国面板公司人事改组,这个说法事实上体现了两岸经贸关係的隐晦现状。

两岸经贸往来是互蒙其利,大陆不惜违反WTO规定,允许台湾不让千多项大陆农产品进口,而对开放500 多项产品输入,是马英九八年来两岸政策创造的利多,但台湾人民在马英九执政期间,却对中国的观感愈来愈差,台湾意识逐步上升,恐怕是马英九怎样也想不通的问题。对蔡英文来说,拒绝「九二共识」不代表断决两岸往来,她曾引述前国台办主任、现任中国外长王毅的说法,指中方愿意讨论某种「新理解」的可行性,蔡英文希望让这种「新理解」具备更多的台湾主体性,但显然北京当局也对台湾近年来的种种现象感到忧心,「新理解」变成对「九二共识」的新理解,「各自表述不见了」,只剩下「一个中国」。

如果蔡英文期待的「新理解」无法出现,她提出的「新南向政府」或许是一个解决之道,但能否落实仍然难以预测,如果南向政策得以实现,台湾或许能够勉强找到一条可行之路,但北京当局又会不会坐视台湾渐渐切断与大陆的联繫,而乐观其成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更别说南向政策要出现成果,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了,努力维持现状,专注南向发展应该是蔡英文政府初期的主要盘算,若一旦出现波澜,或台湾经济与企业无法承受冲击,恐怕会再度出现政治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