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区重整」法律上难通过 「都市更新」不再只限旧区
《五年规划》草案提出要打造宜居城市,并将23幅未按期发展及十幅逾期完成发展被收回土地合共15.7万平方米,作为土地储备基础。时事评论员苏文欣(下图)接受本报访问时认为,提议非常好,但对是否能完全顺利收回则有所保留。
苏文欣称,该批土地某部分当局应该一早回收,有部分现时亦正在进行收地工作,他认为政府在《五年规划》中提出可令市民开心和放心,并支持政府一定要收回,以解决房屋问题。他又称,规划中仍有不足之处,没有清楚交代土地回收后的用途,比如兴建多少公屋,居民没法从《五年规划》中看到。苏文欣认为至少一半回收土地作公屋用途,才可解决现时屋房问题,否则年轻一代将难以有屋住。
对于草案将「都市更新」定为澳门城市发展建设的基本概念以取代「旧区重整」,苏文欣认为旧区重建不少方面在法律上「过唔到」,而且只针对几十年以上的旧区;现时「都市更新」可说是语言艺术,亦不再只限制在旧区,关键是在于全个澳门都可以进行更新和优化。苏文欣又称,规划未能提供清楚重建次序,以及区份更新的优先次序,他认为规划应将「都市更新」优先次序让社会看到,并建议几十年以上的旧楼、旧区行先。
结合长远环保政策 解决污染顽疾
环境工程方面,《五年规划》草案提出扩建垃圾焚化中心、建设固化飞灰堆填区及优化污水处理厂。生态学会会长何伟添(下图)接受本报採访时表示,相关工程的确有迫切性,但希望政府在落实上述三大环境工程项目的同时,亦要关注及解决市民的切身环境问题,如一直悬而未决的黑沙环、鸭涌河、筷子基臭水顽疾。
何伟添指出,建议《五年规划》草案一定要设立量化指标,如改善臭水问题后,水体的氮氧化物含量会降低多少、推动电动车后,整体碳排放又可减少多少等等,否则社会无从稽考政府的环保工作究竟有没有达标。何伟添强调,本澳环保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持,建议《五年规划》草案一定要在修法的进度多着墨,因为环保不能只依赖市民自律,一定要有强而有力的政策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