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热闹欢腾今凋零 鹹鱼搏翻生 内港建海鲜街
早前出台的《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谘询文本中提到,当局有意将内港拓展为更丰富的旅游片区,中区社区服务谘询委员会副召集人陆南德昨日在会议议程前发言时表示,可将内港旧码头活化成「海鲜街」,并将内港一带打造成保存本澳渔业文化的基地,将一些现有的渔业导赏活动恆常化,保留传统之余,亦带动社区经济,让内港回复昔日繁荣面貌。
内港由12号灯塔至筷子基尾,全长约三公里,旧有码头34个,昔日是商旅、赌客、戏班、渔民踏足澳门的第一站,福隆新街的烟花夜市、戏院舞台的璀璨繁喧、新马路一带赌场的纸醉金迷……都由内港辐射开去,半个多世纪过去,内港能否脱胎换骨成另一城市地标,只有期待。
内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是澳门最重要及最繁华的地段,「海鲜街」能否令内港重生,拭目以待。(资料图片)
陆南德(下图)认为,内港一带昔日是澳门最繁华的地区,货船、渔船及客船络驿不绝,但随着澳门市中心的迁移,加上社区发展,昔日的风光不再。再者,由于地势低洼,渠网陈旧,每年颱风季节,内港一带都会出现海水倒灌和水浸情况,对该区的经济发展而言,无疑是进一步的打击。
休闲的滨水空间
旅游局现正就《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展开公众谘询,谘询文本中提到,当局有意将内港区打造成零售、露天餐饮,和具有商业功能的动态滨水区域。由于内港昔日是货船、渔船及客船的上落点,现今仍保留部分功能,故建议透过活化,考虑把仓储空间,更改为零售及餐饮用途,拓展为更丰富的旅游片区。
由内港上岸,可辐射至新马路、中区、妈阁等繁华地段。(莫福文摄)
定位忌与中区重叠
为免内港日后定位与议事亭前地重叠,出现遍地手信店的情况,陆南德认为,由于内港旧码头林立,建议可以活化码头空间,打造成为本澳的特色「海鲜街」,藉推出食肆进驻计划,让有意创业的人士,自行撰写计划,提供场地予具创意特色的食肆进驻,吸引居民和旅客。
水上餐厅拓商机
此外,内港由过去至今,都是渔业发展重地,故可以配合本澳的渔业发展历史,将现有的导赏活动,如「渔民船上导赏活动」、「休渔渔家乐」等恆常化,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之余,亦让社会认识本澳传统文化。同时,更可藉此将渔船改造成水上餐厅,旅客可在船上欣赏海上风光,亦能体验渔民风味餐饮,有望开发商机,亦可协助渔民转型。
本澳渔业式微加上休渔期,渔民在内港码头边摆卖的都是「鱼毛虾仔」。(莫福文摄)
中国沿海有水就有「海鲜街」 香港西贡得天独厚海鲜特佳
中国沿海不少城市都以「海鲜街」打造成城市地标,近有香港西贡、珠海湾仔、惠东澳头、汕尾汕头、远至海南福建青岛,都有大大小小的「海鲜街」,贯彻民以食为天的理念。
在中国众多的「海鲜街」中,由于香港三面环海,水质特清,海产尤其出名,西贡「海鲜街」是游客必到之地。街上设有十多家海鲜餐馆,餐馆门外均有大型水族箱,顾客可以自由挑选锺意的生猛海鲜,再交由餐馆加工烹调。
「海鲜街」旁边就是西贡码头,渔民将每天在海上捕获的海产在此出售,顾客可以坐在露天的临海座位,欣赏渔港景色,品尝美味海鲜。虽然西贡远离香港市区,但其简朴的风貌和渔家特色,一直吸引着游客的到来。
香港西贡「海鲜街」是游客必到之处。(互联网图片)
「海鲜街」若成事居民雀跃 忧卫生忧品质忧政府温吞水
内港拟设立「海鲜街」,区内居民反应不一。街坊李先生打趣说,内港鼠患本来就严重,「海鲜街」设立后,若民政总署不能做好配套工作,到时「海鲜街」或会变成「老鼠街」。
附近商户郑女士称,如果真的成事会十分欢迎,希望能够吸引旅游客来到,增加内港的客流量,带旺区内气氛,但现时「十划未有一撇」,以政府政策一向慢如蜗牛,现在都是听过就算。
黄先生认为主意不错,如果落实食海鲜不用再到内地,但海鲜价格和新鲜是他考虑因素,同时也怕内港区的交通难以应付客流量,因内港以鱼栏和码头为主,大量货车会进出内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