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 是不能伪装的产业
随着本澳近年积极发展博彩娱乐事业以外的多元产业,当中首推文化创意产业被一致看重。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辖下文化局、体育局及旅游局等部门发挥协同效应,先后带来文创地图主题店、十月初五艺墟、南湾湖艺墟等。
近年更尝试加入新元素,如举行国际性拍卖会、涂鸦节及即将面世的武林群英会。而政府更大力支持及发展文创集中地,像文创产业博览区、文创青楼坊、活化关前街及俊秀里等项目,充分展示本澳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同及支持。
不过,鉴于政府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以配合产业多元发展下,却变相令本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多依赖政府,致令文创产业欠缺健康发展。情况如同早前由文化局、旅游局、体育局及旅游学院跨部门联合打造,集水上游乐设施、文创商店、展演场地、特色餐饮于一身,耗资澳门币400万元的休闲文创项目「南湾.雅文湖畔」,自启动后因游逛摊位人流不多的关係,除了旅游学院咖啡廊有些少人流,其他商店或文创摊位则十分冷清。有学者认为,本澳人口密集,好的东西能够口耳相传,飞快地传播,因此曝光是最首要的工作,先从最核心的内容开始,到寻找展现形式,然后才到设计包装,最后推动旅游观光,将文化、创意、产业互相融合,如此才能永续生存。
就「南湾.雅文湖畔」为例,我们都了解逛文创的多数是年轻人,平日时间他们都需要工作或是上课关係,文创商店的摆档时间应改为周五至周日的下午至晚上,本报记者曾访问店主,称现时「南湾.雅文湖畔」虽设有室内艺墟,但认为位置不够开扬,在上面经过的市民或游客很难会发现,建议可以参考塔石艺墟的模式。
因此,要推动文创发展,不单是当局投入多少资助、地方及政策便可成功,反而文创本身的核心价值,如何创意跟产业结合才是发展的契机,没有了契机,即使空佔了地方,在政策及资助上配合,也只是浪费了资源及时间。相信读者就曾经在支持文创的基地发现了一家卖鱼蛋的店,摸不着头脑为何与文创扯上了关係而不明所以。 我们认为,文创产业既是可发展的工业,必须要有计划及可持续发展的野心,本澳有着充足的支援,文创产业理应多加善用,如同文创孵化的概念,政府提供了环境及养分,文化创意便应悉心孕育产业结晶出来,如何孵化、如何世代永续发展下去,是文创单位的根本责任,正如创业后,没有发展与收入也只能以倒闭结束。在文创孵化之路,若果连「生育」能力也欠奉,那还可以理直气壮地伪装下去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