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澳通力合作加强沟通 确保供澳食品安全可靠
为减低禽流感风险,特区政府计划实施「以冰鲜禽取代活禽供应」政策,实行人禽分隔,民意谘询结果显示,部分市民支持以冰鲜禽取代活禽供应,但亦有意见支持在本澳进行中央屠宰,除可维护业界就业权益,更重要是市民对民政总署的食品安全检测更有信心。现时,本澳市民每日消费的鲜活食品有九成进口自国内,近年内地食品造假事件时有曝光,食品安全及质量问题备受关注。民政总署管理委员会委员吴秀虹接受本报访问时表示,为确保供澳鲜活食品万无一失,粤澳双方一直以来紧密合作,携手保障澳门市民的食品安全。
民署管委会委员吴秀虹接受本报访问时表示,粤澳双方多年来紧密合作,确保供澳食品安全可靠。(陈骏骐摄)
民署管委会委员吴秀虹接受访问时指出,为加强区域合作,粤澳两地签署了《粤澳食品安全工作交流与合作框架协议》,一直透过长期有效的沟通机制与合作平台,保持讯息通达,开展各类型的食安合作研究项目,并促进食安人员、业界及市民食安交流,携手保障两地食品安全。吴秀虹表示,食品安全不是某一个地区的问题,关乎到食品供应的上游到下游各个环节,需要各方单位通力合作。
沟通机制发挥区域食安监督
吴秀虹称,在《框架协议》之下,粤澳两地建立了食安通报机制,由两地相关部门组成「粤澳食品安全合作专责小组」,广东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和澳门民政总署作为负责食安工作交流合作的联络单位,双方可以快速传递食品安全资讯,在发生重大食安事故时,及时向市民发放有关讯息,有效提升对食安事故的预防及应变能力。
交流宣传加强食安知识
此外,因应食品问题日新月异,粤澳两地亦持续开展科研合作,并进行不同专项食品调查,希望为食安管理和製作卫生指引,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依据。她表示,本澳未来将会陆续出台一些食品检验检疫标準,而在出台之前,就会参考食品来源地的标準进行检验。
谈及两地食安方面的合作,吴秀虹指出,粤澳近年不断扩大交流平台,每年举行的「粤澳食品安全交流与合作工作会议」,有利于两地食安人员共同参与,分享经验见解。自2011年起,本澳每年都会举办「粤、港、澳三地食品安全专家讲座」,邀请专家讲解食品安全的事故预防、风险控制。2013年起,双方又增加了年度粤澳食品业界考察活动,让两地从业人员认识不同的食品监督措施,分享各自管理经验。除了政府和业界沟通合作外,民署一直以来亦透过不同渠道,向市民发放各种食物卫生安全知识,进行相关宣传教育。
食品安全合作专责小组澳方成员代表到广东省接受食材鉴定培训。(资料图片)
供澳食品受到严格监管
近年内地被曝光的造假食品源源不断,让市民担心其中有部分问题食品会流入本澳。吴秀虹对公众的担忧表示理解,她指出,此前被揭发有问题的食品主要为内销产品,又强调供澳的食品需要受到出口制度的严格管理,由国家质检部门负责监督检验,而出口到本澳后,民署亦会再进行抽检,确保符合相关标準。
除了肉类、蔬菜等鲜活食品外,本澳亦会进口预先包装的製成食品,例如糖果饼乾等,在进口时无需经过检验检疫,但吴秀虹表示,内地涉及出口的食品,都需要具有资格证明,在进口本澳后民署亦会进行相应的日常抽查,确保安全。若民署收到内地部门通知,某一批次的食品存在问题,将会通知本澳业界,停止入货或进行回收下架。另外,因应本澳有愈来愈多市民前往珠海消费,民署亦会关注内地就有问题食品发布的新闻和讯息,并及时透过网站告知市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