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交官之死

前驻法大使吴建民,于18日凌晨4时许在武汉一场车祸意外中身亡,虽然一位外交官之死并不会对世界带来太大的震动,但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鸽派人士,他的外交经验与对世界的观察仍然值得让人重新思索,当下的区域局势与未来的可能走向。

吴建民曾经撰文批评《环球时报》太过偏激,称很多国人有战争思维,总想着打一仗,是搞错了时代,他批评《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很有学问,但搞不清楚状况,「世界大势看不到, 抓不住主流」。向一个内地官方媒体负责人开砲是很需要勇气的,尤其是对现任或前任官员而言。

对吴建民而言,所谓的主流,或是大局观,应该是要抓住国家复兴的机会,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他认为当今的中国比过去都更加接近目标,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而不是以军事实力或威吓佔据世界的舞台。他在本月6日演说中,呼吁国人警惕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指民粹主义的本质是反对改革,民族主义的本质则是反对开放,民族主义号称爱国,民粹主义则号称为民请命,两者结合起来,导致从政者被民粹与民族主义绑架,作出不理性的决定。他也主张两岸关係应该坐下来谈,没甚么事不能解决,认为虽然两岸互动较以往频繁,仍应多见面、多交流, 共同面对过去种种, 从中建立共识,作为未来合作的基础。

他因为这些观点被贴上「温和派」与「鸽派」的标籤,也有许多人讥笑他「外交官太软,要吃钙片」,吴建民不以为然,因为软和硬都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大家的目的应该是一样的,只是「言战易,言和难」,一旦轻启战端,就难再走回头路。吴建民的这些观点,在现在的中国主流舆论而言,确实有些刺耳,现在的中国相信国家应该在国际社会应发挥更强有力和独立的作用,应该建立新的秩序,不受美国主导的机构束缚。

如今正值南海紧张之际,中国官方呼吁的沟通不被其他国家认真看待,因为无论如何诚恳、如何真实,外界对中国的警惕都难再有削减,吴建民想必对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心有戚戚。吴建民曾担任过毛泽东、周恩来及邓小平等人的翻译,在他们身上学到全局意识与沉着,他在接受外媒访问时不断主张中国并不是超级大国,只希望能保护自己的利益,不想在南海称霸。在今年的博鳌论坛上,他主张面对南海问题应该「要沉住气、全面看、有信心」,也重申邓小平80年代提出的「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这些说话如今看来格外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