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童助养小童 善念从小种 见证生命改变 由少买零食做起
小朋友助养小朋友,产生的「化学效应」,可能较成人助养,会更有意义;海星小学为响应世界宣明会助养儿童计划,以及教育小学生助人为本精神,全校师生过去几年一同参与助养计划,虽然助养小朋友数目不多,但从过程中让小学生明白,原来在地球另一边,有数不清贫穷到连上学都是一种奢侈的小朋友,只因命运不同,没法享受基本教育。
「唔买咁多零食,留返啲钱帮下佢哋!」海星小学一名小二学生天真、直接地说出如何助人的理念。不说不知,除海星小学外,愈来愈多学校加入助养儿童计划,全校师生一起参与,发扬助人精神。
负责助养儿童计划的海星小学学校辅导处主任柯玟慧(右)与林文森神父(左)。前排是有分参与助养儿童的两名小二学生,右是陈峻霖,左是王菀晶。 (梁佩茵摄)
海星中学是其中一间全校性参与助宣明会助养儿童计划的学校,自2006年开始,并已完成一名国内儿童的助养计划。负责有关活动的学校辅导处主任柯玟慧与林文森神父表示,为了助养计划会不定期举行大型的筹款活动,于今年初首次设计明信片及义买麵包作筹款方式,所筹得的款项约有40,000元,为历年最多。
明信片均是由学校辅导处的职员设计,再由学校出资打印,当中明信片加入受助养儿童的生活相,让家长们都能感受当中的意义。
被助养的云南男孩不时寄信给海星小学反映情况,七年间见证着男孩的成长过程。 (梁佩茵摄)
助养男孩弃学从耕
柯玟慧称,学校参与助养计划至今,见证着一位来自云南名叫李佳胜,由七岁的小男孩到14岁青年的成长过程,回信时的字迹也由稚气变做工整,感觉非常窝心,该位来自云南的男孩自2013年起已完成基本教育,为改善家中生活因而终止学业,与家人一起从事耕作,已结束助养计划。
由2013年开始至今,学校正助养另一名缅甸的女孩,让全校师生再一次见证成就生命的改变。
少买零食助养他人
现场两位小二学生均有份捐款参与助养计划,两位均异口同声说到有能力就要帮助有需要的人,而且长大后也会继续参与助养,「唔买咁多零食留返啲钱帮下佢哋!」眼前的小朋友天真地说。
柯主任称,学校一直有从小学开始透过不同活动灌输学生们助人的理念,让他们了解世界上有很多小朋友活在贫穷中,从而学会珍惜。
回信的字迹由最初的稚气渐变工整,可看出被助养的男孩成长不少。(梁佩茵摄)
着得光鲜表示尊重
世界宣明会澳门分会经理谢筱薇提到,某些助养者会有些通病,如质疑被助养者相中的衣着太光鲜。她解释,当助养孩子的家人知道相片是寄给远方的助养者,也会尽力穿得体面,这亦反映他们对助养者的重视,但不代表他们生活状况。同时宣明会呼吁助养者不要送太侈奢的礼物,以免用不着或对其他儿童有比较负面影响。
据介绍,世界宣明会透过「世界宣明会助养儿童计划」,支持该会在助养孩子的当地社区,推行为期十至15年的「区域发展项目」,旨在为全面改善各项基础建设,提供教育机会、清洁食水、营养食物、医疗保健,提升村民自给自足能力,由根本逐步解决贫穷问题,长远建立一个脱贫自立的社区。
有份参与助养计划的陈峻霖(左)和王菀晶均称,会把少买零食的金钱省下来,帮助有需要的人。 (梁佩茵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