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医疗机构分流见效 社谘委促优化资助制度

中区社会服务谘询委员会昨日举行平常会议,卫生局代表出席并介绍「民间医疗机构资助计划」的执行情况。有社谘委表示,资助计划对纾缓公共医疗压力颇有成效,亦方便居民求医,但当局的资助方式仍有改善空间,建议当局建立恆常的「非固定资助申请制度」,令资助计划更系统化、制度化。

本澳有不少民间医护机构,对分流病患、纾缓公共医疗压力有重要贡献。 (资料图片)

中区社谘会副召集人邝玉球在会后总结时表示,多数委员认同资助计划能引导病患分流到各社区的民间医疗机构,从而大大减少政府卫生中心的压力。

在资助额方面, 由于政府是按服务次数向民间医疗机构批出固定资助额,当固定资助额快要用完时,机构可向当局再申请非固定资助额,以维持免费医疗服务。

社谘委吴碧珊(下图)指出,有部分机构反映,今年收到当局通知,当固定资助用完后将不会有追加资助额,因此一些民间医疗机构预计,需要将剩余的固定资助额平均分配,使每日提供的免费医疗服务达到上限,才能令服务维持到年终。

吴碧珊认为,此举有可能令到市民提早排队求诊甚至重新回流到卫生中心,有违分流公共医疗压力的原意。

吴碧珊建议,当局应重新考虑批出非固定资助额,或者建立恆常的非固定资助额申请制度。例如,当一间医疗机构用完了八成的服务次数后,可以向当局申报,当局因应实际情况进行审批,从而令资助方式更系统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