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比逃避更见成效

自2003年世界多个地区发生「非典」疫情,及后引发衆多死亡个案后,澳门特区政府一直希望建设属于本澳的传染病大楼,2004年更制定了《传染病防治法》列明特区政府有责任採取必要的措施,避免传染病的发生或传播。有关传染病大楼早于当年已规划在仁伯爵综合医院扩建,但在当局进行设计工作过程,发现由于大楼高度过高及需要估计东望洋灯塔景观,因此需要重新设计大楼规划。

至今历经近13年,在本澳人口密度急据增加及每年平均接待超过3,000万游客的状况,一旦爆发传染病疫情,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保障居民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避免疫症爆发给澳门带来重创,特区政府决定抓紧时间推进大楼的扩建。

设计中的传染病大楼完全符合世卫技术标準,採用高效能的空气过滤、紫外线消毒和污水处理系统,以及世界先进的负压隔离病房,相信可以确保病原体不会外洩。自今年1月开始,政府陆续向附近的学校和居民讲解传染病大楼的安全性和重要性,组织附近居民、师生及有关团体参观路环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介绍负压病房的设计构造,讲解其安全性能。其后又分别邀请世界卫生组织的两批医疗专家,内地疾病预防及控制中心的专家和工程师等来澳考察及公开讲解,世卫西太平洋区总干事申英秀及上述全体专家,也对大楼的选址、设计及各项安全配置都给予肯定,并明确表示传染病大楼与与周边建筑物的距离不需作出特别限定。

其实,就政府兴建传染病大楼,普遍市民表示支持,但对选址及谘询过程认为值得商榷,事件在社会引起连番争议,主要是市民对政府信任并不足够。皆因当中包括北安码及东亚运动会的超支、海一居「14年批则,15年收地」等都反映了政府过往对基建预算和工期问题欠缺责任承担。

但当中有一点,我们必须认同,传染病大楼并非是一个要完全隔离的危险建筑物,传染病大楼是可以有效地保护前线医护人员的中心,而选址靠近仁伯爵综合医院,确保传染病人出现严重併发症时更可以及时获取医治,这才是当局选址的重要原因。

谭司较早前公开表示,政府的立场清晰,有关仁伯爵综合医院扩建传染病大楼,与离岛医院综合体设置隔离病房,并非二选一的问题,而是必须两边都有,才能确保城市的公共卫生安全。扩建后的传染病大楼,在无疫情发生情况下,将作为普通病房,可增加对市民的医疗服务。

在社会上需要寻求彼此共识并非易事,当离岛医院综合体宣告未能如期落成,仁伯爵综合医院扩建传染病大楼的推进更见重要性,政府在尊重议员和市民意见的同时,亦要听从世卫组织和专家学者的指引,故此必须从整体角度作考虑。而对于日前有关扩建传染病大楼围板工程突然展开,有声音指当局一意孤行,并未有听取民意,对此,我们只能理解所有决定都应该有一个时限去实践的,从去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到要推进传染病大楼的建设,卫生局曾表示拆卸工程预计于今年第三季开展,经过多方检讨、谘询及专家解说,我们更应了解传染病大楼的急切需要,积极面对未来规划比逃避犯错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