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得不玩的游戏
南海仲裁结果出炉,令人意外地一边倒偏向菲律宾,与事前各界沙盘推演的结果大相逕庭,国内民族主义激愤再起,当然,捍卫南海主权的立场毋庸置疑,但若拿菲律宾法律团队的诉状,与两岸政府不断重申的南海声明相比,如同雷射定位的精密狙击枪与传统连发步枪的对决,似乎小看了国际政治残酷又现实的一面。
事实上,南海仲裁案能坚持到最后,已经出乎许多人意料之外。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推动仲裁并不容易,特别是一方坚持不理会的情况下,菲律宾必须跨过排除事项、替代解决机制、意见交换等环节,才能让仲裁庭就实体问题展开裁判。中国主张本案真正的诉求是岛礁主权与海域划界,超出仲裁庭管辖範围,但在2015年10月底的管辖权判决中,菲律宾律师团成功扭转这个障碍,说服仲裁法官其主张无关主权、划界或其他,得以促成今日的结果。而仲裁庭有没有昧着良心做事?其实裁判法官在裁决书中有对管辖权问题做出详尽解释,观者见仁见智。
法律是一个不管你愿不愿意,都不得不玩的游戏,就算结果未必造成实质损害,都会种下日后各种理亏的远因,在仲裁庭做出管辖权裁决后,中国不参与、不理会的理据已不被承认,但仍有权利回到诉讼、组成国际一流法律团队,与菲律宾在法庭上正面交锋。法庭究竟是不是一个讲究公理正义的地方,要看你请的律师团够不够精明机巧,这是现代法治社会下的必然趋势,仅管我们认为仲裁背后有大国势力操纵,或是早已安排好的阴谋,但惟有在法庭上战胜对方,才能维护自身的利益。
国际法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法律,存在的意义是在不论国力,就国家之间的纷争做出裁决,仅管没有机构可以强制执行仲裁结果,仍然在国际社会间存在影响力。南海仲裁裁定太平岛不得享有200海浬经济海域,假如有中国船舰在200海浬内扣押在其中捕鱼的菲律宾渔船,国际社会会如何理解呢?但是,法律的意义是动态的,假如国际法社群内的其他国家,基于自身小岛礁可或取的利益,一同表态不支持仲裁庭对岛屿的标準,或是提出相关理据及比较,减损此次裁决的权威性,那么再下一次裁决中便有可能做出修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法律,其立法者当然就是国家本身。
如果这个标準鬆动或改变,太平岛的地位也将会改变,势必将影响此次裁决对中国不利的局面。那么形成这样的论述,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需要甚么努力?必然是依靠掷地有声的法律论述,而不是情绪性的发言、或者民族主义式的行动,因为那样只会重複落入对方设下的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