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爱国贼

这个7月,或许是一个难熬的7月,本月8日,美国与韩国不顾中国反对,决定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弹系统(THAAD);11日,被视为军国主义复辟的日本安倍政权,在国会选举大胜,一举跨过修宪门槛;隔日,菲律宾诉中国南海仲裁案判决出炉,一边倒偏向菲律宾,北京当局区域上的主张可谓遭遇连串挫败,事件也激起内地舆论沸腾,内地网络上一时间充斥着民族主义的狂热,爱国言论不断喷发,许多人突然开始喊打喊杀,要求向菲律宾开战,很多人说「我要上战场,给我枪」,或者说要抛下工作去参军,甚至有人包围美国快餐店肯德基,以对抗美帝国主义。爱国当然没错,但狂热可以不必,因为历史上这种热潮从来没有解决过问题。

以每年都会被纪念的五四运动为例,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列强与日本签定不平等条约,激起了无数中国人的不满,以北京学生领头示威行动出现,在5月3日晚上举行大会,学生领袖号召人们起来保家卫国,领袖之一的梅思平带领学生高喊口号,要「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一路走到曾代表袁世凯与日本签订21条的交通总长曹汝霖家,把在曹家作客的另一名「国贼」章宗祥痛打一顿,更一把火烧了曹汝霖官邸「赵家楼」。当时的梅思平对日本人恨之入骨,是放火烧楼的第一人,五四运动从此被视为公民觉醒的代表之一。

但是在觉醒之后呢?「爱国青年」梅思平在对日抗战期间卖国求荣,为了自己的宦途投向敌人日本,担任伪满洲国组织部部长,抗战后被国民政府枪毙。而曹汝霖,在五四运动后不在位居要职,日佔时期,还利用自己与日本人的关係,向贫困的百姓输送物资。「爱国青年」变成「爱国贼」,与「卖国贼」变成寻常百姓的对比。

自南海仲裁以来,对于这些爱国言论,国内也开始出现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评浪潮,从官媒《人民日报》评价包围肯德基事件为「糊涂的爱」可见一般,过于激愤的情绪并不爱国,不论是台湾、香港也是如此,以民主为号召的行动,在激情的口号与激愤的行为下,出衷愈来愈模糊,最终反而破坏了制度,撕裂了互信。英国剧作家萧伯纳说,爱国主义就是让你确信这个国家比所有其他的国家都要好,只因为你生在这里。美国思想家潘恩则说,爱国者的责任是保护国家不受政府侵犯。中国作家王朔说得更重,「有这么一群人,在日本叫法西斯,在德国叫纳粹,在中国叫爱国者」。

综观寰宇,不难发现各种极端化的倾向,其中多半由民族情绪所引发,因为各种不满而燃烧的愤怒,将把社会带往难以想像的可怕境地,而煽动民族主义或极端的爱国情绪,是更加危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