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证不挂「八号风球」合理 气象局:绝无政治考量
来势汹汹的颱风「妮妲」昨日掠过本澳前突变「温柔」,对小城带来的影响虽然远远低于预期,但却意外地掀起一场猛烈的「舆论风暴」,澳门气象局更被捲入风暴中心。对于有意见质疑颱风吹袭本澳期间当局为何不改挂「八号风球」,气象局昨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图文并茂地解释坚持悬挂「三号风球」的原因。气象局局局长冯瑞权强调,决定风球级别的唯一依据是科学,当中绝对没有政治考量。
气象局局长冯瑞权(中)昨日举行记者会,说明颱风「妮妲」吹袭本澳期间情况。(梁佩茵摄)
气象局昨日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气象局局局长冯瑞权、副局长梁嘉静及处长邓耀民出席。冯瑞权力言,悬挂「三号风球」是他个人决定,从来没有受到任何来自高层或政治的压力,亦没有考虑博企生意问题。他强调,一切都是以科学作依据。对于网上流传有气象局职员未收到上级通知,故不能悬挂「八号风球」。他表示,他与副局长及其他同事昨晚起一直在气象局紧守岗位,「上情下达」根本没有问题。
对于有市民质疑气象局悬挂风球的标準,冯瑞权回应称,标準是否恰当可以再讨论,气象专家意见亦不会高于民意,但强调是次颱风的处理完全符合既有判断準则。被问及会否为事件道歉,他直言:「道不道歉并不重要,最重要是工作没有出问题,是次工作完全符合规定。」
颱风「妮妲」昨日掠过本澳为小城带来狂风暴雨,市民外出时连雨伞都被强风吹得变形。(新华社图片)
整体风速未达标準
至于本澳为何坚持悬挂「三号风球」而不改挂「八号风球」,冯瑞权解释,若悬挂「八号风球」需符合整体风速达每小时63至118公里,市民于气象局网站上看到部分监测站的风速数据是每十分钟的平均数据,而悬挂「八号风球」的标準是取决于每小时风速,本澳11个监测站仅录得平均时速40多公里的最高风速,仅有三条大桥的监测站录得时速60至65公里的风速,普遍未达「八号风球」的标準,因此「妮妲」吹袭本澳期间继续悬挂「三号风球」。此外,雨量方面,当局昨早在本澳录得两小时44毫米的雨量,未达暴雨警告每小时50毫米雨量的标準,故未有发出暴雨警告。
颱风「妮妲」最接近本澳时距离不足60公里,强大风力将内港一地盘竹棚直接吹倒。(莫福文摄)
气象局在会上展示卫星云图,冯瑞权指出,卫星云图显示本澳悬挂「三号风球」期间,颱风「妮妲」有好充足的水气,令颱风得到发展,但于登陆前一刻,「妮妲」失去水气支持后立即缩小。另外,香港及珠三角东岸地区从前晚起一直处于颱风的大风区内,风速已达烈风的程度。冯瑞权称,「可以好清楚睇到香港在风暴区内,而澳门则在风暴区外」,亦因此而作出相关决定。
对于气象局网站没有显示友谊大桥的每小时平均风速。冯瑞权回应称,相关监测站从上月10日起开始出现电力故障,当局已申请上桥维修,但强调监测站故障未有影响当局的预报能力。
颱风「妮妲」昨日掠过本澳前突变「温柔」,全澳交通昨午过后已陆续恢复正常。(刘凯辉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