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在劫难逃?
新加坡与美国建交届满50周年,总理李显龙率团访美,除了庆贺双方关係稳定悠长,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敦促美国国会尽快通过今年2月已签署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协定)。李显龙罕见地以敦促的语气劝诫美国国会,如果无法通过TPP,将会打击美国的国际信誉,一旁的奥巴马脸色阴沉,显得左右为难。
今年是美国大选年,很难想像唯一支持自由贸易的人,竟是现任的民主党总统。在强调贫富差距、保障就业的气氛下,无论是希拉莉或特朗普都公开反对TPP。为了争取劳工选票,特朗普不理会共和党的右翼典範,大喊「美国主义」;而曾称TPP是「黄金準则」的希拉莉,遭遇桑德斯挑战后也一路向左。奥巴马很清楚,在任内通过TPP的机会相当渺茫。不只在美国,对抗自由贸易、保护本国劳工的反全球化思潮也反映在欧洲大陆。英国脱欧、欧洲民粹政党崛起,无论左派或右派的老牌政党都遭遇严苛挑战,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及许多北欧国家都是如此,经济不好的国家饱受樽节之苦,福利国家又有太多外来移民,因此南欧极左反樽节,北欧极右反移民,形成一股对抗全球化的力量。
跨国自由贸易确实造成严重的断层,资本家、高技能产业与高教育程度者财富累积愈来愈快,但对普罗大众而言,工作不见了、所得停滞或倒退,街道上愈来愈多其他族裔的人,原本熟悉的环境变得陌生而危险,这种相对剥夺感促使人们追求公平正义,形成「若想取得自由(自由市场)则无法造就平等(公平正义)」的两难。
但事实上,无论谁说了甚么,都没有人能够阻挡全球化的进程,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带来的国际分工已经不可逆转,各区域的经济活动早已超出地域的範围而相互连繫,资源加速流动。即使是在号称排挤中国的TPP协定中,日本製造业有大量零件来自中国,也需要经过中国工厂组装,中国就算没有加入TPP,最终也能得利,这说明了全球产业链只会更加融合,而没有闭关自守的可能。
全球化下的自由贸易,除了促进经济增速,也使商品、劳力与资本自由流通,间接防止强权之间在军事上硬碰硬。因此不论是TPP或OBOR(一带一路),都承载着巨大的希望,OBOR更增加了强化弱国基础建设的理念,以期能削弱全球化製造的不平等,而当国家联繫更加紧密时,也需要一个反应集体利益的调节机制,藉由共同决策降低既得利益阶层的影响力,同时加强社会安全网络的建设,保障就业机会与薪资成长,回应大众的需要,最终才能让所有人都能加入得益者的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