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寻回葡传教士珍贵手稿 将于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萨安东,寻回着名葡萄牙耶稣会传教士熊三拔神父珍贵的手稿文献,为西方科学在明朝的传播历史带来新的认识。有关熊三拔神父手稿的进一步研究成果,将于11月北京举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
澳大萨安东教授(左)寻回葡传教士熊三拔神父珍贵手稿,为西方科学在明朝的传播历史带来新的认识。(澳门大学图片)于1606年被派来澳门传教的耶稣会传教士熊三拔神父(Sabatino de Ursis 1575-1620), 是明朝传教士、科学家,也是利玛窦神父的继任人之一。此手稿不仅引用及提及多部由葡萄牙知名耶稣会传教士所着的科学巨着外,还记载了熊三拔神父在1612年于北京出版的《泰西水法》。该书系统地探讨与水文学、水科技以及水资源管理相关的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泰西水法》出版与传播,获明朝知名士大夫资助,由明代着名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啓作序,后来上呈万曆皇帝,以供参阅。因此,此葡文手稿为《泰西水法》带来了新的解读。
此葡文手稿曾被视为对耶稣会在澳门的历史文献之一。自18世纪中叶起,被收藏在里斯本Ajuda皇家图书馆着名的耶稣会系列藏品中,随后逐渐被遗忘。直到最近才被萨安东教授寻回并进行研究。
熊三拔神父1606年来到澳门,被分配协助利玛窦从事传教活动。熊三拔在中国传教十多年,共留下《泰西水法》、《简平仪说》、《表度说》、《中国俗礼简评》和《陆若汉神父着述注解》五本书,以及一些关于教义和传教经历的信劄等。其中《泰西水法》一书共六卷,集欧洲古典水力工程学之精华,是传入中国的第一部介绍西方农田水力技术的着作,主要介绍西方取水、蓄水、运用水力之法,并以图伴文,1612年在北京刊行。《泰西水法》除讲水力外,还附以治病之药露。清初西方的药物学传到中国并且很快地为中国人医病所採用。
《泰西水法》是传入中国的第一部介绍西方农田水利技术的着作,由传教士熊三拔神父口述,徐光啓译为汉语。(互联网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