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贵仪器甩漏风暴讯号定义守旧 气象局捱轰掀另类风暴
颱风「妮妲」前日吹袭本澳期间,不但带来罕见的狂风暴雨,还由气象局爆出另一场「风暴」,而这场另类「风暴」在民间颳起的威力,较「妮妲」製造出来的8号风球,还要暴烈。
多名立法会议员昨日接连提出书面质询,质疑气象局屡屡犯错,偏又屡错屡犯,议员高天赐昨日更宣布,今日会到政府总部递信,要求特区政府依据常用公职法例,对气象局提起简易调查,同时又要求廉政公署介入调查。与此同时,更有声音质疑,气象局花费数百万元引入的检测风速仪器,不是长期维修,就是成效大有疑问,试问如何为本澳气象把关,消除居民疑虑?
立法会议员梁安琪指出,坊间对于气象局花费数百万元引入的「风廓线雷达」,质疑其目标成效。 (互联网图片)
是次由颱风「妮妲」引起的争议,主要是本澳居民不满珠三角大部分城市不约而同发布颱风红色预警及8号烈风讯号,偏偏澳门气象局扰攘20小时,虽声称考虑改挂8号风球,结果到了前日清晨,依旧维持3号风球,但全澳在暴风笼罩下,两条大桥均录得8号风球的风速,不少居民冒险驾车赶上班,惊险镜头频现。但最令居民愤慨的是,气象局局长「死撑」依科学数据办事,拒绝认错及道歉。
颱风虽然远去,但另一「风暴」则刚刚开始。多名立法会议员就气象局前日的种种难解作为,提出书面质询。
前日颱风期间,西湾大桥一度录得达至8号风球的烈风风速。(互联网图片)
预测结果与民相沖
议员李静仪指出,根据气象局资料,现时是否悬挂8号风球,会依据「可能引致澳门吹讯号所指方向之强风,风速达每小时达63至117公里,阵风约每小时180公里」。然而上述定义相当笼统,到底如何根据监测站的数据作出综合评估,有多少个监测站的数据达到限值才会悬挂8号风球?而在前日气象局记者会上,更是缺乏具体的风力数据支持,以及未有正面交代悬挂风球準则。
李静仪认为,颱风和暴雨讯号是预警性质,目的是希望能让大家在恶劣天气下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出现生命和财物损失,减少居民出行尤其是僱员上下班可能遭受的风险。但气象局的预测结果,却往往和居民的实际感受存在极大差异,在欠缺客观清晰的指标之下,其公信力会不断受到质疑,亦令预警作用大大减弱。
因此,李静仪希望当局全面检讨,订立更明晰和相对客观的準则,优化讯息和数据发布的机制,减少受到的质疑。
多名议员指出,气象局所谓的科学数据,并不切合现实环境。(互联网图片)
清晰风球是当下或未来
议员施家伦提出的书面质询则指出,当局有需要说明发布的颱风讯号,是属于对未来天气的可能性预报、还是当时天气状况的报告?
在颱风「妮妲」袭澳时,气象局局长决定不提升颱风讯号,是否代表预测到天气不会进一步恶化?以珠海为例,当地在颱风来临前已发布讯号,让居民準备应对,他质询当局会否建立提前发布颱风预警讯号的机制。
气象局「大花筒」遭炮轰
议员梁安琪前日就指出,气象局再次出现了预报与实际情况有落差的问题,气象局过去每年花费数百万公帑添置仪器设备,包括引入数百万元的「风廓线雷达」,用于监测澳门上空的风速及风向变化,但未能改善预报成效。又有不少居民炮轰气象局大楼旁的天气雷达已购入多年,但大部分时间均在维修;她希望当局认真检讨相关工作。
日本气象厅绘製颱风「妮妲」吹袭珠三角的路线图,清楚显示澳门在大风区域内。(互联网图片)
要求公职法查气象局
除了书面质询外,议员高天赐(下图)不但要求廉政公署介入调查是次风球事件,还以澳门公职人员协会理事会主席身份,今日下午3时往政府总部递信,要求当局以第 87/89/M号法令通过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常用《公职法》第357条规定,对地球物理暨气象局提起简易调查。
气旋讯号定义因循守旧林宇滔指清晰标準减鸿沟
对于颱风「妮妲」袭澳气象局不挂8号风球的争议,中区社区服务谘询委员会委员林宇滔在昨日的平常会议上,促请当局全面检讨和清晰热带气旋讯号的定义。
林宇滔表示,本澳有关《热带气旋讯号》的定义已经沿用超过16年,当中确实存有很多不合理及不清晰的地方,但执行部门却因循守旧,没有要修改的意思。
他指出,当局日前向社会公布风速数据为「十分钟平均」,故应改作为本澳风速标準定义。此外,当局亦需明晰和制订本澳风速的测量点,作为悬挂风球的标準,以便能更客观和全面的科学数据,作为今后挂或落风球的指标,免除目前定义模糊不清,减少因所谓专业判断和居民感受之间鸿沟。
对于气象局近年在暴雨或颱风的预警表现乏善足陈,林宇滔强调,在作天气预报和警示时,除要以科学数据为基础,更应以市民生命安全作优先考虑。
至于前日颱风期间,友谊大桥测速点更无法运作,作为本澳重要的风速测量点,理应考虑到要设置后备系统,当局亦应在颱风季节前加强保护维修,认为有必要作出全面检讨及修订。
中区社谘会委员林宇滔表示,当局有必要修订守旧的气象讯号定义,与时并进。( 林少洪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