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澳门 关係可以更深厚

由体育局及澳门武术总会主办,旅游局、文化局及文化产业基金协办的首届「武林群英会」,一连四日活动日前结束。作为本澳开埠以来首次由官方掀头打造的大型武术活动,体育局局长潘永权总结活动时表示,四天活动达到预期成效,首三天活动约有1.5万人次进场,认为活动能推广中华武术和澳门的旅游形象,并期望市民藉着活动多点锻炼体魄。

「武林群英会」除了有传统武术表演和示範及教授、龙狮示範及龙狮体验、武术论坛、中外武术名家汇演和武术套路比赛等,而重头戏就包括中外散打擂台争霸战、龙狮争霸、武术龙狮瑞兽巡游等。外间对这场盛事评价不一,毁誉参半: 闹的,包括活动所花费的公帑预算、塔石广场的纸扎场景、活动举办时间与奥运会撞期等; 讚的,认为活动涵盖观赏、体验、学习交流的层面,多元丰富。

举办时间在暑假, 就如谭司所讲可以吸引更多家庭游客,本地市民亦可一家大细齐参与,「撞奥运」的问题亦只是四年一度,在未来三年都不会发生(如果将来续办的话)。纸扎场景可以改善、花费预算可以更透明及用得其所,宣传亦可以更早更广泛地进行。但笔者认为有两大核心问题,可以给主办方及大众集思广益,让这项武林盛会可以持续发展。

第一,是「贴地与离地」的问题。为何要在澳门搞武术活动?这方面可以更进一步对市民及游客作推广介绍,让「武林群英会」跟澳门的关係更深厚,真真正正成为「澳门人的事情」。无论是1954年震惊省港的「吴陈比武」,还是近年代表澳门于国际武术擂台上屡获佳绩的本澳选手,如在亚运会曾夺奖牌的运动员岑宝华、贾瑞等,这些过去及现在的「武术与澳门元素」,都有增加份量的必要。至于活动的性质,比赛、示範、体验、教授、表演,项目多元,却未必能否吸引新一代儿童及年轻人的兴趣。适当地在传统加入创新科技,3D、VR、结合武术与街舞、游戏与影像等,再找来明星演员助阵,与武术大师合力表演,让群英会更像嘉年华,让武术变得更亲民、更年轻,更好玩,自然更多人乐于参与。

第二,要发展以武术为主题的全新体育旅游品牌盛事活动,不宜以一般的旅游活动推广方式来打造。武术是一种文化,需要长时间培植、支持、推广,本澳运动员于武术项目的表现达至世界级水平,加上本地经常举办各项顶级拳赛,近年学习武术的本澳市民人数亦大幅提升,「武术」二字绝对有潜力在本澳好好发展,成为全民参与的运动与风气,而不只是四日三夜的「期间限定」式活动。

澳门并非传统的武术之都,却有潜力发展成为未来的武术之都。「武林群英会」可以是一个契机,关键是如何将「武魂」牢牢地植根本澳,从武出发,带动体坛、旅游、电影发展亦不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