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民探讨「食品业界登记计划」 妇联座谈网购外卖食安风险

妇联社会服务处以网购食物的食安风险及「食品业界登记计划」为题,日前举办社会时事座谈会,邀请民政总署食安中心部长张桂达及新濠天地食品安全行政总监柯学鸣,与居民一起探讨网购食安,活动吸引90多名居民参与。座谈会由妇联副理事长黄洁贞主持,妇联副会长胡婉萍及常务理事吴紫薇、何欢颜及欧阳月胜等出席。

会上,黄洁贞指出,近年国际社会的食安风波不断,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愈发重视,但本澳网络店在食品生产卫生和安全上,难以受到监管,存在食安风险,食安中心虽推出本澳生产或代购食品的网店及外卖店「食品业界登记计划」,但登记是採取自愿性质,截至上月22日为止,只有16家网购店登记,令社会质疑有关措施的成效。

张桂达表示,目前本澳进口食品安全有双重防线,包括对鲜活食品入口的检验检疫,以及监察与抽查零售供应食品。对于网购食品,有专责人员持续网上监察,目前主要针对寿司、刺身、生蚝、糕点及甜品等风险较高的食品作监察,如发现食安问题,会勒令店铺停售并公开经营资料,若有关店铺不配合,将转送检控部门跟进,以生产「经营有害食品罪」论处。

接着,柯学鸣分享食品运输过程中「冷链管理」的重要性,并提醒居民网购食品时,要注意店铺有否食品登记证、产地、检测及配送方式等资讯。

有与会者反映,现时政府每年巡查食店两次,巡察时有否对食店作出评分?建议参考内地对食店卫生情况进行评分,并要求将评分放置在食店显眼处,让客人可第一时间了解食店卫生水平。张桂达回应称,食安中心未来有意对食店进行评分,但目前由于中心的成立时间尚短,对全澳各饮食场所了解仍较少,尚未适宜对食店进行评分。

黄洁贞表示,要优化本澳食安问题,需要靠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及配合,妇联将收集市民对市政民生的意见及建议,积极向相关部门反映,通过官民合作,保障食物安全与市民健康。

妇联举办时事座谈会,讨论网购食物的食安风险及食品业界登记计划。(妇联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