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能没有掘路 但当掘得有条理

掘路、打桩、铺桥修地,本来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生命力,要是没有这些基建,这个城市的发展可以休矣;但物极必反,刚铺完掘开的路又再开挖,则明显大有问题。澳门今个暑假掘路之不堪,不但掘得到处坑坑洼洼,人车难行,更重要的是,它还掘断了官民之间本已薄弱的互信桥樑!冰封三尺,若政府再不痛定思痛,由整体城市规划做起,定下蓝图,逐步落实各项民生工程,则来日只会愈掘愈糟糕,最终掘出一个天怒人怨的大头佛。

据交通局透露,今年向当局申请的道路工程485个,已完成的有77个,正展开的有99个,涉及的主要干道有凼仔三个圆形地、澳门方面有南湾湖大马路一带、荷兰园大马路、慕拉士大马路、俾利喇街、黑沙环马路、水坑尾街……

上述申请掘路工程的地段,几乎条条都是交通命脉,牵一髮动全身,繁忙时段,处处塞车,不要说阻碍消防、救护、警车救人救灾,连擅长「瓹窿瓹罅」的电单车,都大叹有路难行。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掘路会弄得一团糟?综合各方论述,归纳出的原因不外是:政府没有规划地底管网、道路协调小组没有发挥应用责任、掘路施工队要长时间探索管线的正确位置(政府亦没有整理出「地理资讯系统GIS 」)、工程超时的罚则过轻没有阻吓力、没有特首批示《噪音法》不能晚间施工、施工队刻意叹慢板……

根据上述原因不难发现,一大半责任是在政府身上,倘若加重罚则,施工队那敢叹慢板; 放寛晚上容许低噪音工程 当可加快施工进度;整理地理资讯系统,施工队自不会左挖右掘,仍找不到正确管线位置;道路协调小组发挥功效,当可减少重複开挖的弊端;以至地底管网的规划及铺设,都必须由政府牵头才能达成,试问政府不承担责任,又向谁问责?

当然,客观因素是旧区实在太多,这也不能只怪政府不作为,但话分两头,要是政府十年前落实旧区重建,以大蓝图作宏观调控,逐步落实民生基建,同时铺设地底管网,哪会出现如今「掘一路,判生死」的困局。

有心不怕迟,政府当狠下心肠,重新落实城市规划,即使来日再乱,起码亦是「乱中有序」,不致失却分寸,头痛医头,永远在死循环中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