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求变
2016年香港立法会选举结果昨日出炉。在非建制派内部,隶属于本土派的一群政坛新秀,成功取代泛民「老人」,完成世代交接,为立法会注入新血液及新动能,亦为香港政制发展前景带来一丝不确定性。
新人横空出世、投票率创下历史新高,说明很多香港人对现状极之不满,一心求变。想要了解市民这种求变的心情,首先不能只着眼于光鲜亮丽的大数据。近年来世界经济疲软,香港表现仍算强劲。但是,在抢眼的GDP 增长、压低的失业率背后,不能忽略无数小市民、年轻人、劳工阶层为生存而经历的种种艰辛。从一定程度上说,香港社会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及地区面临着类似挑战。例如,在经济层面,中产阶级萎缩、贫富差距拉大; 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生育率长期在低位徘徊,人口老龄化严重。与此同时,香港亦有其「独属」的顽疾。香港政府《2015 年香港的社会流动》研究显示,从事辅助专业人员行业的青年比例十年内上升10%,说明愈来愈少年轻人能晋身较高薪专业阶层。社会流动性变差、在和自身息息相关的关键事务上缺少发言权,令年轻人对未来深感焦虑。他们中间很多人除要承受供楼、养儿育女等高额负担,还要为将来赡养父母未雨绸缪。另外,产业结构单一,青年创业难于上青天,这些问题都不容小视。
在政治治理方面,香港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决策过程近年惹来诸多非议,在一些关键议题的处理上频频失误,体现出一种执政者的傲慢。而立法会则长期陷入派系斗争,党派为私利进行无谓「拉布」或试图强行通过议案,导致议事效率低下。种种诱因,最终迫使选民用手中的选票,表达希望看到改变的强烈愿望。
这次选举令非建制派内部势力结构被打散,未来的香港立法会将进入一段摸索期,相信短期内仍会有诸多争拗。政治版图虽然改变,但新立法会面对的难题和挑战依然如昨。民主政治的核心,不仅在于体现社会的多元价值,更重要的是在差异中寻找共识,从而更高效、更公平地进行施政和社会管理。如何确实了解、回应基层民众的需求,有效监督政府施政,才是立法会议员最重要的本职工作。为了香港人共同、长远的福祉,在一些关乎民生的重要议题上,各个派系的议员亦须求变,拿出魄力、智慧和远见,透过合理合法的协商机制,必要时打破僵化的派别界限,帮助香港政局实现良性互动,带领香港民主走向理性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