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495万元委託港部门作研究 澳门生活垃圾收费踏出第一步
继「胶袋徵费」及「建筑废料收费」完成公开谘询后,特区政府昨日正式开展第三项源头减废的经济政策、即生活垃圾收费制度的前期研究工作。特区政府昨日宣布委託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研究本澳生活垃圾收费制度,评估适合本澳的生活垃圾徵费模式及建议可行方案,有关研究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开展,为期12个月,判给费495万元。有学者及环保界人士提醒,当局要先完善配套设施,否则即使有生活垃圾徵费方案亦难以执行。
本澳每日产生大量生活垃圾,环境保护局昨日委託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开展「澳门生活垃圾收费制度研究」,希望本澳推动垃圾回收和分类的工作。(资料图片)
环境保护局昨日发出新闻稿称,为贯彻特区政府对固体废弃物管理方面的政策,落实「源头减废、分类回收」的工作,《澳门环境保护规划(2010-2020)》提出逐步引入「污染者自付」或「生产者责任制」等不同经济手段及政策,从而推动垃圾回收和分类的工作。为此,环境保护局已委託邻近地方具经验的调研机构开展「澳门生活垃圾收费制度研究」,根据澳门现时的生活垃圾收集方式及情况,评估适合本澳实际情况的生活垃圾徵费模式及建议可行方案。有关研究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开展,为期12个月,在完成研究后将适时对外公布。
环境保护局指出,除计划开展的生活垃圾收费制度研究外,局方早前已进行澳门建筑废料管理制度和限制使用塑胶购物袋的公开谘询,未来将考虑进一步透过经济手段来推动有关废弃物分类和减废行为。
林宇滔:本澳环保政策落后
对于政府委託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研究本澳生活垃圾收费制度,聚贤同心协会副理事长林宇滔(下图)表示,特区政府现时才开始研究已经太迟,因为建筑废料收费、胶袋收费等尚未落实,加上分类垃圾等配套设施又未完善,单纯推行生活垃圾制度根本不能达到减少废物的目的。他又批评,本澳对固体废物的策略远远落后于邻近地区,「其实都唔可以话係策略,只係被动式应对」。
林宇滔指出,全球各地对生活垃圾收费的目的都不是为了收钱,而是期望达到市民自觉把垃圾分类,从而减少废物的产生,如台北市垃圾费随袋徵费的做法基本上是以垃圾量多寡来计算,市民亦可将可回收的废物分选出来,免费交给清洁队回收,以减少需缴费的垃圾量,但反观本澳,市民即使分类亦没有地方收集,即使实行垃圾收费,亦只是徵收费用,对减少废物毫无帮助。他希望有关研究可探讨相关配套措施的问题,并建议政府应先推厨余和电子废料回收,将本澳每年产生的7,000多吨电子废料重新利用。
每天运往焚化中心处理的固体废弃物数量惊人,垃圾焚烧后产生的飞灰堆至小山般高。(资料图片)
何伟添:收费无助垃圾分类
澳门生态学会会长何伟添(下图)认为,与其花费近500万元公帑委託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作研究,不如仿效建筑废料徵费公众谘询的做法,举办多场谘询会。他又指,向居民就垃圾分类而徵收费用属本末倒置的做法,认为不可能既要收费,又要居民自行为垃圾分类。
何伟添批评澳门环保局只在表面做功夫,以回收电子废弃物为例,位于凼仔的特殊和危险废物处理站的确有数个供市民分类投放垃圾,不过处理方法则是一同焚化,让如电芯、光碟等电子废弃物在烧毁中释放出有毒的致癌物质「二噁英」,不过是假分类。他又指,环境谘询委员会已长达八个月未有开会,质疑政府对环保的重视程度。
澳门垃圾堆填区接近饱和,当中混杂不少生活垃圾,部分材料可回收利用。(资料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