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收费缺的岂止制度

特区政府宣传「源头减废,分类回收」多年,但连运输工务司司长罗立文今年初都坦白承认:「澳门依家嘅分类回收係失败」,要求环境保护局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大半年过去,环保局近日宣布,政府斥资495万元,委託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研究本澳生活垃圾收费制度。

当局明显是希望透过经济手段,推动市民自行「源头减废,分类回收」,不过在分类回收配套设施不齐,市民对当局落实环保政策缺乏信心的大环境下,生活垃圾收费恐沦为「应付式」的政策研究,要真正实施可能遥遥无期。

澳门人均城市生活垃圾量比邻近地区高出几倍,但焚化中心及堆填区的承载力已接近饱和,「垃圾围城」危机迫在眉睫。政府一直鼓励居民源头减废但成效不彰,关键是配套设施严重不足。例如本澳每年产生约7,000吨电子废料,但当局至今依然没有针对电子废物的无害化处理设施。

一些热心的本澳市民,甚至特意利用外游香港或台湾的机会,将电池等电子废物带到当地弃置,因为当地早已兴建无害化处理厂或有配套政策。反观澳门,处理方法则是「付诸一炬」,让如电池、光碟等电子废弃物在烧毁中生成带致癌物质的飞灰。此外,厨余回收政策在社会已讨论多时,但政府一直称没有土地兴建厨余处理设施,厨余回收政策只能停留在宣传阶段,主要处理办法依旧是运往焚化中心「一烧了事」。因此,假如没有配套设施的支持,硬推生活垃圾收费对源头减废几乎是徒劳无功。

除设施不足外,公众对当局落实环保政策缺乏信心,亦是源头减废的巨大阻力之一。数据显示,本澳资源垃圾回收率不足20%,佔整体垃圾量不足1%,具体表现如「蓝废纸、黄铝罐、啡胶樽」三句垃圾分类回收的口号早已街知巷闻,公园、大型屋群等地方亦设有分类回收桶,但大部分都可说是惨不忍睹,不是汤汁、饮料四溅, 就是胶樽、汽水罐和纸袋混在一起,而且不知何时起,「分咗类嘅垃圾最终会放埋一起焚化」这个讲法根植于澳门人心里,连前环境保护局局长韦海扬亦知悉此事并大感震惊。

污染问题的积累已威胁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说明政府过去未有足够重视和决心解决问题,令今日问题更大、更难解决。要维护城市环境,保障居民生活质素,政府除引进经济手段及政策外,更应下决心完善垃圾分类回收配套设施,以及扭转公众对当局落实环保政策的不信任观念,并积极透过区域合作,解决处置废料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