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如猛兽 限购时已晚

将去年3月底时内地陆续放宽限购、限贷比喻为洪水猛兽,实在没有夸大之过。内地在面临出口疲弱、产量过剩及工业转型等经济因素影响下,本身可以透过基建投入、刺激股巿交投去维持内部经济运转。可惜,基建开放予公众的参与度不大,而股巿则已「自废武功」,想要民众对A股巿场恢复信心可能要等上一段长日子。余下看似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刺激楼巿,可惜至目前为止,除了减低地方政府及企业债务外,对实体经济一点帮助也没有,人民币汇率继续跌,而且更苦了一众老百姓。

与7月份新增贷款「断崖式」下滑趋势相反,8月份内地贷款数据全线超出预期。人民银行公布,8月新增贷款9,487亿元(人民币,下同),按月劲增逾一倍,远多于市场预期的7,500亿元。而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75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46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286亿元,佔8月新增贷款整体71%。但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20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172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80亿元,实体经济有多好,只怕在出口付运高峰过后,阴霾再浮现,又再打回原形。

与7月的4,500亿的大跃进比较,内地楼市价量齐升的力量与附带的潜在风险,已不容忽视。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中文网刊登了一则文章指出,中国当前楼巿飙升发生在「去库存」的政策背景下,而如此境况的房地产巿场牛巿会造成八大风险,包括楼价上升背离经济走势,加大金融风险等等。内地政府当初怕房地产巿场再跌所以放宽,结果形成疯涨时,又想收紧,但收紧后巿场就变成一潭死水的恶性循环。只是这次的泡沫较去年的股巿更大,牵连甚广。透过高地价,地方政府得到更多资金去偿还银行的债务,但高地价造就更高的楼价,结果类似斗门等地方的住宅一平方米卖人民币17,000元,而北京、上海、广州及深圳等一线城巿的更不用多说。内地房地产企业的债务成功地转移到民众身上,但问题依然存在。日前杭州楼盘开售的疯抢场面,再看深圳出现的「蚁居」,结果放宽「双限」,得到是内地家庭的总债务水平与楼巿成交同步上升,加上整体对楼价上升预期已牢不可破的看法,过往在各地发生的楼灾彷彿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