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向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67岁的生日,在当前动荡多变的国际情势下,中国正在继续发挥稳定而重要的作用。从英国脱欧、特朗普崛起,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欧洲国家边缘党派与极端人士掌握更多政治权力,孤立主义与对全球化的反思成为主旋律,一些传统发达经济体正在面对民粹的考验,即使是民主成熟的地方也不例外。
造成这种「政治海啸」的主要原因,几乎都与经济增长迟滞有关,发达国家人民普遍收入水平下降,全球化只让富人获益,贫富差距持续扩大,一直是政治稳定力量的中产阶级开始感到焦虑与不满,站出来呼吁政治改革,追求政治强人,这种现象不只在西方出现,东南亚甚至台湾都可以看到相似情景。
如果说这些现象导致许多国家开始怀疑开放市场与全球合作,那么作为一个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中国仍然相信多边合作与区域开放。就在多个国家检讨自由贸易、重新提倡关税与保护主义的同时,中国,这个既开放又封闭的第二大经济体正在推展更多国际合作。
自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以来,中国已经与56个国家和区域合作组织发表对接联合声明,签订谅解备忘录,习近平在三年内走访37个国家,在「一带一路」沿线26国,推展38项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大型基础设施,透过加强基建合作开发新市场。本月初,来自中国的首列货运列车,载着价值400万美元的货物,开入阿富汗北部城镇海拉顿,这是阿富汗重建商业信誉的机遇,也是中国打通欧亚陆路贸易交通的重要折点。
中国仍然相信开放的理由,是因为全球化并非只为发达国家带来危机,过去20年里,全球化为新兴经济体带来大量财富,即使多个西方国家国内贫富差距恶化,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正在缩小,全球仍然有许多在金字塔底端国家的人民正在等待更多开放机遇,「一带一路」推动跨国基建,从公路、能源到油气管,不但有助互联互通,也能帮助国内製造业提升质量,这些举措已经在重塑世界经济秩序,不论外界看不看好。
经济稳定是政治稳定的前提,这一点北京比谁都清楚,近期出口增速加快,工业企业出现新的增长,但作为结构性改革重点的服务业与零售业却表现糟糕,国际上的质疑声音不断暗示隐藏危机,房价上涨过快、金融体系风险攀升、可能的失业潮及继续扩大的贫富差距,都是有待克服的难题,然而每一次改革都有正反两面的声音,我们仍然期待未来的中国更加自由开放,让更多人享受经济成长的果实,真正翻转这个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