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失智者家属身心重压

本澳首个「长者服务十年行动计划」今年起正式推行,首阶段已将失智症(俗称「老人癡呆症」)服务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当局不仅在去年增设两间专门为失智症患者服务的日间护理中心,上月还正式启用全澳首间失智症诊疗中心,积极履行向失智症患者提供优质医疗和社会服务的承诺,但家人始终是照顾治疗失智者的「第一把手」,当局有必要在专业治疗护理、社会认知与社区支援上,制订更多具体的应对措施,分担失智者家属的身心重压。

澳门目前约有4,000名失智症患者,随着社会加速老龄化,失智症病患将持续上升,由于不少为人子女者要兼顾家庭和工作,万一家中长者患上失智症,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社工局昨日重申,社区护士和治疗师人手并不充足,当局会申请输入外地专业人士支援相关服务。输入外地医护人员的确是解决人手不足的有效途径,但家人始终是照顾治疗失智者的「第一把手」,随着病情恶化,失智症患者可能会连身边至亲亦遗忘,或会导致其家人有委屈和失落的感觉;加上随着患者病情不断发展而逐渐丧失自理能力,负责照顾的家人很容易因此会出现睡眠不足、精神压力大等问题,假如情况继续恶化,难保家人会产生逃避心理,将失智症长者长期託付给护理中心和长者院舍,反而令人手不足的情况百上加斤。

照顾失智症患者特别需要亲人的关怀和耐心,有「光纤之父」之称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教授,16年前确诊失智症后,记忆、语言及活动能力都逐步衰退,幸得其太太黄美芸悉心照顾, 令80多岁的高锟身体尚算状况不错,仍然经常挂起笑容。

黄美芸曾分享她的经验,失智症患者特别需要亲人或朋友坐在身边,跟他聊天逗他笑,因为他好像小朋友,你不笑,他会以为你不高兴,他也会不高兴。高锟获得诺贝尔奖后捐出部分奖金,资助失智症研究及支援失智症照顾者。

黄美芸解释,社会对脑退化症依然有误解,期望各地政府拨出更多资源支援失智症照顾者,如资助非政府组织举办工作坊,让照顾者认识病癥,又或者增建社区中心,方便照顾者腾出数小时放鬆一下,去见见朋友,看戏饮茶买东西,减轻压力。社工局将于本月举办居家护老的培训课程和专题讲座,从失智症患者的心理和生理角度向照顾者教授护理技巧。当局有必要持续举办同类课程讲座,通过多渠道的宣传教育,让更多市民认识失智症,并帮助照顾者积极应对失智症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