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一国两制 」 助推「一带一路」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昨日抵达澳门,开启三天访澳行程,其间出席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简称「中葡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李克强此次亲自出席「中葡论坛」,令论坛的战略意义「升级」,凸显中央对于「中葡论坛」及澳门作为「中葡桥樑」的重视程度。
自2003年10月「中葡论坛」创立以来,每三年举行一次部长级会议,今年已是第五届。13年间,中国与安哥拉、巴西、佛得角、几内亚比绍、莫三比克、葡萄牙及东帝汶等七个葡语国家建立了更加密切、互惠互利的经贸关係。2014年,中国与葡语国家贸易额达到1,325.8亿美元,是2003年双边贸易额的12倍,论坛成果可谓显着。而本届的「中葡论坛」,相比往届,又增加特别值得关注的新亮点。本届部长级会议还未开始,「一带一路」战略已频频出现在与会各方的新闻稿中,葡语国家代表均提出要将「一带一路」与各国发展战略实现对接,例如东帝汶提出该国地理位置极具优势,连接亚、澳及南太平洋岛国;位于西非的佛得角计划打造中国出口商品集散地及服务中心;葡萄牙则希望将西内斯港作为中国合作伙伴进入欧洲的「门户」。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公布「一带一路」战略构想,2015年更提出将更多非洲国家纳入「海上丝绸之路」框架,利用区域互联互通,加大对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速当地发展进程,改善当地人民生活。「中葡论坛」与会的七个国家,其中四个位处非洲,另外三个国家中,葡萄牙与东帝汶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七个葡语国家遍布四大洲,拥有 2.6亿人口。葡萄牙是一个拥有 1,000万人口的国家,而通过葡萄牙可进入拥有五亿人口市场的欧洲27国。无论是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抑或是与亟需建设发展的国家进行产能合作,这些葡语国家对于中国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澳门长期以来为中国与葡语国家的经贸、文化交流做出诸多贡献,但距离成为更高效、更重要的「中葡平台」仍有不少进步的空间。中央将澳门纳入「一带一路」战略,为澳门实现产业升级、多元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澳门特区政府应善用「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更积极、深入地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完善澳门「葡语平台」功能,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涉葡事务中心,巩固和强化澳门作为葡语国家进入中国的桥樑作用,在语言、法律等方面提供支援,协助中国企业开发葡语市场,并以此为契机,透过葡语国家,拓展影响力,最终成为中国内地与欧洲、拉美及非洲的经贸联繫通道,为中国建立新世纪的「海上丝路」做出更卓越的贡献。
